作者 | 赵刚
国内就比国外安全吗?“911”之后的世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可能常常被不负责任的舆论忽悠,中国人内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留学是对自我的全方位的挑战,勇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面对风险时表现出的勇气从哪里来?自主的选择!
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11月20日下午,位于波士顿的布兰迪斯大学传来一名中国留学生的死讯,死因正在调查,警方怀疑是武装抢劫。
就在当天,一位资深的媒体朋友告诉我,“又有可以炒作的热点了。”的确,2017年频频见于报端、电视、网媒中的留学安全事件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着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承受底限。
今年5月,我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特意强调媒体聚焦安全事件本身,可能已经偏离正常的舆论导向,甚至不排除推波助澜、制造恐慌的倾向。
这一点倒是与BBC和CNN的风格一脉相承。当新闻报道变成一种职业,我开始怀疑它是否为了点击率而丧失客观、公正的尺度,是否为了博人眼球而有意制造舆论。
我在英国工作时注意到,涉及安全的敏感事件(特别是恐袭、大火等),媒体报道总是长篇累牍、铺天盖地。其实英国当地人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愿这位客死他乡的留学生安息,没有人愿意用生命换取留学的经历。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认为留学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危险的。
留学是对自我的全方位的挑战,勇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安全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风险。就在波士顿噩耗的前两天,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的一场大火夺去了19人的生命。当有人抛出“国内比国外安全”的论断时,我总有不详的预感,“911”之后的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面对风险时表现出的勇气从哪里来?自主的选择!
面对英国社会的安全隐患,我曾问英国同事J:“在英国,谁为公众的安全负责?”J犹豫了一下说,Ourselves(我们自己)。英国人不指望政府,他们更愿意自己做主。
由此我们也许能明白,为什么发生了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后,中国人会哭天喊地向政府要人,而西方人却默默地跪在一旁向上帝祈祷?
在留学的问题上,比安全隐患更让我们感到挫败的是软弱和依赖。
中国留学生有时半夜三更(北京时间)给国内中介打国际长途,提出的问题竟然是什么时间交作业、如何到警察局登记、银行开户要注意些什么……而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国外大学国际办公室就在中国学生的身边,他们却连面对面提问的勇气都没有!
我留学多年后与国内的朋友聚会时,他们仍然对我为了学习“毅然”放弃央企工作而唏嘘不已,要知道他们至今还陷在体制内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可能常常被不负责任的舆论忽悠,中国人内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可能常常被要求统一思想,中国人自我抉择的能力是不足的。
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留学问题时,经常能听到诸如“是否能保证升学”、“是否能保证有实习机会”、“是否能保证留在英国工作”等有些绝对化、极端化的要求。
“保证”?谁来“保证”?谁又能“保证”?归根结底,这种心态还是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别人。
这样的留学有什么用?
舆论、权威、领导、甚至父母,都只能是参考,无法代替我们自己想要的方向。
拿出勇气之前,先不要去留学!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 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