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刚
英国名校商科专业与中国留学生之间确实是相爱相杀的关系。英国大学惧怕中国人像“买空”Burberry一样争夺有限的商科录取名额,不惜使用最狠的一招儿缩小招生范围、限制中国人的入学数量……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圣诞节就要到了,英国留学圈内的朋友对这个时间点很敏感。
一方面,英国大学录取办公室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从9月下旬至12月中旬)就要结束了。要知道,在大学体制内工作的英国人,平时慵懒惯了,而这两三个月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炼狱——来自中国的铺天盖地的商科申请材料塞满了英国人的邮箱。
本来就不是营利机构,录取办公室这样的关键岗位又总是人手短缺,应付如此大的工作量,甚至还要加班至深夜。
中国人一般是赶早不赶晚,以致成为全球最早的研究生入学申请群体,体量也是全球最大的。英国大学喜欢招收中国学生,又惧怕他们像“买空”Burberry一样争夺有限的商科录取名额,这相爱相杀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另一方面,英国名校商科录取确实从实质上进入尾声了。
英国大学希望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而不愿意听任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群权重过高。直到今天,有些英国名校仍然保持着对申请较多地域的招生人数配额制。
英国大学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很多限制中国学生商科申请的方案。
我工作过的英国名校将商科分成三个录取阶段:9月—12月为第一阶段,录取70%的商科学生;1月—3月为第二阶段,录取20%;4月—6月为第三阶段,录取最后的10%。
另外,临时通知关闭某些商科专业,堵住中国学生的入学通道。
到了12月、来年的1月,英国名校的热门专业(比如会计、金融)就停止招收中国学生了,一般不会超过中国农历新年,商学院只剩下个别专业还可以招生了。
而从实际效果看,上述两个措施直接导致中国学生更加疯狂地在圣诞节前完成对英国名校商科的申请。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英国名校最狠的一招儿是从学术背景直接过滤,缩小招生范围。
比如,要求硕士申请者的大学本科阶段就读于中国前300名的学校,“三本”院校不予考虑。以后很可能加入中国“双一流”大学背景要求,也算是“与时俱进”了。财经类专业还根据毕业院校的排名规定相应的专业平均分数线。
每天全球多如牛毛的申请信奔涌而来时,标准化的“一刀切”成为了最有效的“公平”。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谁会去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的排名是否科学,是否公平,此时考虑的只是完成录取任务的效率是否得到了保证。
限制中国留学生入学是否公平还有待观察,但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申请英国大学研究生专业的中国学生中,70%选择商科,导致名校商学院中国学生人满为患,学习环境多少还是受到了影响。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现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