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化存在感的留学是不是很Low?

2018年02月24日10:33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文化存在感才是英国留学的最高境界!边读书,边零距离接触英国,愉悦而享受。比如伦敦,做足功课之后,把中国文化名人、作品与伦敦的几个去处结合在了一起,会有高逼格的感受。把我的伦敦之行与准备英国留学、旅行的朋友分享。

图片1: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的老舍图片1: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的老舍

  我沿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百年前的足迹游走了伦敦的几个去处。

  1924年面容清瘦、举止儒雅的舒庆春,应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后来改称亚非学院)的汉语教师,在伦敦居住了五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刊登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并第一次使用“老舍”作为笔名。

  这座老舍又爱又恨的西方大都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早期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藕断丝连式地联系在了一起。

图片2:伦敦街景图片2:伦敦街景

  诺丁山

  那时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付给老舍每年300英镑的薪水,据说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人民币,按说不少了,不过伦敦的吃住行成本高,老舍还要给老母寄钱养家,这样算下来所剩无几,生活一直很拮据。

  为了省钱,老舍曾短时间住在伦敦外围的赫特福德地区,不过每天不胜其烦的车马劳顿,让他还是选择相对近一些的St James‘s Gardens的公寓。

  我本想直奔老舍在St James‘s Gardens的故居而去,那里被列为七百多处“英国遗产”(English Heritage)中的一个,而且是唯一一处为中国人挂的牌子。

图片3:老舍在英国的故居已经被列为“英国遗产”图片3:老舍在英国的故居已经被列为“英国遗产”
图片4:老舍在伦敦居住时的St James‘s Gardens图片4:老舍在伦敦居住时的St James‘s Gardens

  老舍在英国时,Central Line等地铁线早已开通,从Holland Park或Notting Hill Gate车站上地铁,到伦敦中心区域的东方学院应该很方便。

  Notting Hill现在已经是富人区了,那部浪漫喜剧《诺丁山》(Notting Hill)就是在这里取景的。不过在老舍的年代,还相对落后,房价应该会便宜些。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英国大学大多没有围墙,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大学更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商业区里的一栋楼,可能就是读书、上课、查阅资料的所在,如果不挂上院系的铭牌,恐怕也会被当作写字楼或公寓楼看待。

  在伦敦的核心区域(靠近金融城),1916年成立的伦敦大学东方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是为了大英帝国了解东方殖民地的语言、文化而专门设立的研究型教育机构,地址是2 Finsbury Circus, London。

  在当时,真正要教授汉语的,只有老舍一个中国人外加两个英国人,有全日制的学生,也有业余听课的兼职学生,甚至还有纯粹出于兴趣来听课的老年人。

图片6: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片6: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而且,学院的要求是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哪怕有一个学生上汉语课,也要实施教学,老舍一对一给老人上课的场景也记录在了有关史料中。

  老舍一边教课,一边编写、修改教材。从网上还能听到老舍为汉语教材录制的口语教程,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声音圆润,吐字清晰,京腔京韵,在当时算是标准的“官话”口语。

  后来东方学院改名为亚非学院,校区也搬到了大英博物馆附近的Bloomsbury。从老校区遗留下来的档案中,还能查到老舍为了涨薪给系主任写的英文信件,据说BBC还曾请老舍做过英文演讲,这些蛛丝马迹能够感受到年轻的老舍在英语上的进步。

  其实,老舍在东方学院,除了教课外,还在图书馆大量阅读了英国小说,特别是狄更斯的作品,狄更斯幽默、冷静的笔法,对他日后文学上的成长产生了影响。

图片7:Gordon Square图片7:Gordon Square

  戈登胡同35号

  从很多材料上看,潮湿、阴冷的天气,乏善可陈的“英国餐”,陌生、隔膜的异域文化,让老舍在伦敦的生活并不舒心。

  有评论家分析,老舍的父亲是清朝八旗军中的下层士兵,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牺牲,这件事被母亲反复提起,对老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人,经历国恨家仇的洗礼,经历贫苦卑贱的磨练,远渡重洋到异邦求营生,这种痛苦使老舍的自尊心承受着压力。

  当然,英国人的秉性也让老舍更加孤独。

图片8:雾霾中的伦敦塔图片8:雾霾中的伦敦塔

多数的英国人愿当鲁滨孙,万事不求人……他(英国人)的礼貌与体面是一种武器,使人不敢离他太近了。 ——老舍散文《英国人》

  于是,除了协助合租公寓的英国室友艾支顿(Clement Egerton)做《金瓶梅》的英文译本外,老舍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写作之中,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排解寂寞与惆怅。

  善于观察的老舍,在自己的小说《二马》中,使用了很多伦敦当地的真实地名。

  “牛津大街总是被妇女挤满了的”;

  “到了博物馆街,他往左拐了去。穿过陶灵吞大院,进了戈登胡同”;

  “戈登胡同门牌三十五号是温都寡妇的房子。房子不很大,三层小楼,一共不过七八间房”;

  “咱们现在是在利物浦街”

  ……

图片9:Gordon Square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学楼图片9:Gordon Square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学楼

  我按照小说里的几个地名走了一下,确实与当地很合拍。只是《二马》马氏父子租的房子——戈登胡同35号,费了我很大的周折。

  按照中文的字面义,我没有找到匹配“戈登胡同”的Gordon Lane,能找到的是Gordon Square,以花园为中心的长方形围拢的楼群。

  这一圈建筑群中有UCL的考古研究所、LSE的教学楼,门牌号独独缺了35号。不过,总不能让老舍一边写作、一边查地图吧!还是我矫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留学伦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