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女白领:老外为何那么衷爱上海人?

2013年10月11日10:25   教育专栏  作者:孟楠  

  截至本周日,我这个不折不扣的北方人已经在上海生活工作一年了。不想说什么甘苦自知的废话,只想对即将走出校门,怀揣远大抱负理想、要远走高飞的你通告一句:这一年,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强大的本土人文环境。Sorry,一上来就整个这么大的词,但我真心觉得只有这个词能准确而全面的表达我要说的意思。我自己定义的人文环境包括由语言、历史、服饰、饮食、建筑、交通、教育等因素组成的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which对价值观起到了不可小视的决定作用。古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乎哉,价值观也。  

  外国人对上海的热爱似乎超过了北方人对它的喜爱。你应该不止一次听到你认识的老外对这座城市不加保留的赞美,但未必被你的北方朋友买账,原因?跟我在伦敦时感受不到明显文化差异来到上海却处处觉得自己是个alien一样的道理。因为你在乎。当你觉得自己是个老外时,再多的差异也不是事,反而是乐子;当你拼命觉得自己是“自己人”时,那种不被接纳,无法融入的挫败感才扑面而来。

  首当其冲是语言。上海和广东是国内唯二通过语言竖起坚强本土壁垒的地域。听不懂上海话,抱歉亲,你的基本生活质量算是没有保障了。出租车司机,楼管阿姨,医院护士等等等等你生活中可能打交道的人都会先讲几句上海话测试你的属地。我曾经礼貌的跟一位司机说我不是上海人,可他依然坚持跟我讲上海话,这种不放弃的精神也算可歌可泣。别天真的问我说难道在职场上不应该都讲普通话的吗?哦,well,这个问题。。在服务行业,你总得说一口台湾味或上海味的普通话才有市场,温柔、亲切、礼貌中又带嗲气,如果一开口就来句“哎哟,这不李姐嘛!”,就算你卖的是爱马仕也有种六必居的味道。在北方买东西时小贩叫我“姐”拉近距离;在上海,买碗馄饨也被叫成“小姐”透着傲娇的气息。一字之差,既有精致与豪放的反差,也折射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亲疏远近的关系。   

  接下来说说消遣,本来想说消费习惯,发现又是个很大的讲不完的概念。在北方,我们after party的项目常常是吃串,whichmeans吃完饭还想再坐坐趁着天气还好哥几个来几把串就几个大腰子整半打啤酒的消遣(是的是的,我知道还有麻小、板筋云云);上海的酒吧和咖啡文化已经深入百姓阶层,是afterparty点击率最高的选择;下午茶for年轻白领和大学生;brunch尤其受我们这种自以为有品位的人士欢迎。来上海一年了,竟然没有人找我撸串。对食物本身的迷恋可以在其他食品上得到补偿,但享用食物的氛围带来的那种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互相挖苦但挺你义无反顾的土豪气是你抿着红酒、用刀叉切着带血牛肉所无法比拟的。 

  不得不说的大男人和小男人。我没说北方男生都是大男人,南方男生都是小男人。只是ingeneral整体来讲,南方的男孩子更细腻,更倾向在细微处照顾女朋友的生活起居。著名的“上海男人会做饭”就不是我杜撰出来的。举例子说事,女孩子受了欺负跟男朋友哭诉,小男人会一直把你揽在怀里,安慰你,削苹果给你吃,甚至会心疼的说:宝贝,委屈就哭出来,如果还难过就打我两下吧。大男人可能在你还低头哭的时候转身找那个人算帐去了!   

  来到新的城市,谁都想迫不及待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标:常用的超市,银行,上班最省时的路线,小区健身房,环境好的饭店,性价比高的吃晚饭的地方。新人们尤其在意给同事的第一印象和接下来的职业形象。不管是哪一国的公司,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的地的地域文化影响。南方含蓄(indirect),北方张扬(direct)。“好”跟“坏”是小学生才会用来对外界是非评判的标准。我是外地人,我不一定会爱上我所在的每一座城市,但每到一地,我都尊重当地法则,建立自己的圈子。如果你也是外地人,跟我一起来加油加油吧!      

文章关键词: 上海 老外 女白领 名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