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Marshall Goldsmith曾说过句相当著名的话:“多元性是公司的重要资产。不同的思想、方法和能力都有助于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Diversity isa strong asset for a company: differences of ideas, methods, andcompetencies are advantages for teamwork and problemsolving……)中国学生在美国则恰恰先要躲避多元性,在自己人里扎堆。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畏惧多元性、拒绝与自己不同的人沟通的人,在专业上也扎堆,而且偏偏要扎到管理、商学这个堆里。在这方面,为他们包办了留学[微博]的家长[微博]们,要负主要责任。
这些家长对大学的理解,基本不出专业教育的范畴,而且特别实际,能有效地用自己的实用哲学把孩子的任何梦想在萌芽时刻就给戕杀掉。他们让孩子到美国读大学,是学点“有用的东西”。这些“有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就是商务、财会、工程。这样,大家都集中在几个专业,更造成了中国人的专业扎堆。
我曾经受朋友之托,为一位不知所措的中国学生进行咨询。她家里很有钱,不仅能供她读本科,还能一直支付到她读完研究生。但是,她在大学一筹莫展,觉得商学实在读不下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没有兴趣,数学也不好。我问为什么要学?她说爸爸说学这个能找到工作。我问她你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她竟然茫茫然一无所知。最近我接触的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令我最为震惊的倒不是他们好吃懒做,而是他们居然说不出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本科时代做自己的梦,看看你能把梦做得多大,能为实现自己的梦干点什么。如果你有着美好的梦,而且证明自己能够为实现这个梦想进行有效的努力的话,你就是个可造之才。许多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微博]就会对你敞开大门。所以,许多本科是英文专业的进了医学院,历史专业优等生的被法学院所追逐,搞艺术史的最后成为企业精英……我因为写了几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被作为“专家”就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孩子的留学问题进行了不少咨询。对方总是先问:“学哪个专业好?”我说“专业不重要。”对付不解。我问:“孩子喜欢什么?”对付有时竟不明白这事情怎么那么重要。最后逼得我不得不用他们最能听得懂的话来解释:“孩子只有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才有干劲,才能学得好。这样成绩才好。现在大学普及了,本科毕业就相当于过去的高中毕业,要想成为专业人才必须接着读研[微博]究院。所以,专业教育的使命主要不是由本科教育完成的。至于研究院是否录取你,一般并不看你本科专业是否对口,而是看你的成绩如何,看你是否是个好学生。一个艺术史的优等生,比一个生物专业的普通学生更有机会进医学院。”
商学类大体是中国本科生的首选专业。其实,美国的许多大学,根本没有本科的商学专业。另有不少大学虽然设有这种专业,但只限定在高年级。本科的商学专业,因为太实际,更接近于技工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低端,故而在基层大学比较普及。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本科课程,在常青藤中是例外,而非主流。比较抽象的经济学,则是各校必有的。因为企业招募经营管理上的专业人才,即使讲专业对口的话,也多要商学院的硕士。本科的商学不登大雅之堂。著名商学院甚至会觉得本科就早早钻进商学类专业的学生太狭隘、太缺乏想象力。高端的教育,则是以寄宿制为核心的通才教育,培养的是饱满全面的人(well-roundedperson)。可叹的是,跑去接受美国“先进教育”的中国留学生,自己扎堆不和美国学生接触,甚至不惜白花钱搬出大学宿舍,集中在低端的专业中。这样的孩子未来能成为什么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