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融入当地文化的中国留学生

2013年12月19日11:01   教育专栏  作者:郑勇  

  中国留学[微博]生喜欢“扎堆儿”,成为遭受批评的一个留学现象。因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融入当地的学习、文化、生活。然而,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似乎有负“使命”——中国留学生长时间与中国学生在一起,有问题只与中国学生沟通、交流,几乎不与当地学生打交道,也不参加社会活动。于是,中国留学生“扎堆儿”也有了更形象地概括——留唐。

  其实,中国留学生也备感委屈,自己确实想融入到当地的学习、文化、生活。可是,人家当地的学生却并不愿意与中国学生沟通、交流。事实上,出现类似情况的原因再简单不过。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任何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需要寻找的是具有相似性的群体伙伴。

  比如,国内综合性大学新学年迎新之际,新入学的学生最先形成的是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同学圈,之后才会形成志趣相投的新同学圈。在异国他乡,首先形成的同学圈同样也是一种身份、背景的认同。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融入当地社会的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第一,“先天不足”的语言劣势。中国留学生使用非母语的语言与母语学生沟通、交流,绝大多数很难达到流利表达的水平,从而难免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导致“不合群”。第二,“先天不足”的文化劣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沟通、交流的内容还是该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交流,往往在“话不投机”中尴尬散场,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

  笔者的一位朋友,当年留学美国的时候,同样也遇到了“可与言者无二三”的尴尬。后来,他发现周围很多美国同学都对美式橄榄球感兴趣。于是,朋友想了一个融入的好办法。每周一上课前,他先认真阅读当地报刊关于上周末橄榄球比赛的报道及评论,并一板一眼地背下来。课间的时候,他对班里一位橄榄球爱好者“照搬”“自己”的观点,而那位同学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他遇见班里另一位球迷的时候,则再谈论“自己”的观点与刚才那位球迷的看法……没过多久,这位朋友真的“融入”到了班级同学当中,而且也成了地道的美式橄榄球球迷。

  当年,笔者朋友“被迫”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就读的大学里只有他这一名中国留学生。除了融入当地社会之外,朋友也别无他法。那个年代,每位成功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融入当地学习、文化、社会的方法。但是,归根结底,必须能够用当地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分歧还是一致,至少都具备了一起探讨下去的基础。

  如今,中国留学生能够“扎堆儿”了,至少说明中国留学生的人数达到“扎堆儿”的水平。根据《2013美国开放门户报告》,2012至2013年度,在美国留学[微博]的中国留学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35597人,比2011至2012年度增长21.4个百分点。这也是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国际学生中所占的比例。2012年,这个比例是25.4%,相当于每4名国际学生中就会有一名是中国留学生。而2013年,这个比例达到了28.7%,也就意味着每10名国际学生中就会有一名是中国留学生。这也就不难解释,中国留学生为什么能够“扎堆儿”了。

  当前,中国留学生“扎堆儿”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国留学的准备不够充分。无论英国、澳大利亚,还是美国、加拿大,国际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对于申请前往留学的中国学生采取了一味“欢迎”的态度。而中国家长[微博]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也导致义无反顾地将孩子送往国外留学,而没有真正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留学。不少中国留学生在“失去”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只能向外寻找心理的寄托,“扎堆儿”海外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语言界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流利的傻瓜”,通常指的是那些有可能语言、单词掌握得很好,但却并不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内容,因而很难与当地的学生有共同语言的国际学生。实际上,在初到异国他乡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就是“流利的傻瓜”。所以,出国留学避免“扎堆儿”常态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对当地的文化进行学习,了解怎样与人进行沟通,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都要进一步了解,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留唐”现象的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美国 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