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跑马拉松是为健身还是纯显摆?

2014年06月10日16:54   教育专栏  作者:薛涌  

  2014年4月21日,即美国的“爱国者”日,第118届波士顿马拉松隆重开赛。因为2013年的恐怖袭击,这次比赛戒备森严。但是,诚如《波士顿环球报》日前发表的长篇文章所指出,从1948年二战中反复被纳粹轰炸的伦敦所主办的奥运会,到2011年日本女足在海啸之后勇夺世界杯,这样的体育盛典都是从悲剧中崛起的宣言。也难怪,本次马拉松的报名选手高达3.6万人(这些人不仅要通过严格的及格赛,而且要缴纳175美元的报名费,其中海外选手的报名费高度225美元),仅次于1996年;预计一百多万人将走上街头沿途助战。开赛头一周,当地媒体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分析。20日星期天《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几乎都被马拉松覆盖,内页还出版了马拉松专辑。马拉松,俨然成为一种宗教。

  这种狂热,当然反映了特殊历史事件的影响。但是,这多少也体现了美国跑步热的长期趋向。1976年,美国有2.5万人跑完一个马拉松比赛。到1990年为22.4万。这个数字,2011年达到51.8万,创造了历史记录。而近年来40岁以上的参赛者,比例高达46%。想想看,美国不过三亿多人,健康的适龄人口不过是几分之一而已。我这个经常每周训练100公里的人,因伤居然还没有跑过马拉松,不在统计数字之中,可想而知一般的跑者有多少。在美国居住、生活,前后左右到处是跑友。这和半个世纪前人们把在街上跑步的中老年人视为疯子,早已大异其趣。

  但是,跑步的崛起,也难免引起小小的“文化战争”。那些跑者们,并不是每天自己闷头练的“怪人”,他们往往会闹出许多 动静。在我家周围方圆开车一小时左右的范围内,几乎每周都有各种比赛。每次比赛,参赛者都领到一件体恤衫。上面印有赛事的文字和图像。有的还写着些励志的口号。比如我有一件背后画着跑者们的腿,外加一行文字:“这些腿征服了13.1英里(即21公里的半马)!”当然,更有许多写着26.2(英里,即马拉松里程)或13.1(半马里程)的汽车标语贴。有的车上能有七八条。

  这就让有些人烦了。2013年末,《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好了,你是个跑者,熬过这道坎儿吧》(OK, You’era Runner. Get Over It)意思是:行了,我们都知道你是个跑者,又能怎么样?还有完没完?作者指出:目前美国大行其道的马拉松、铁三、长距离自行车等等,本是孤独者的运动,你自己去经验体会就行了,犯得上那么招摇吗?许多人穿着某某马拉松的体恤衫、开着贴满了“26.2”、“13.1”标语贴的车,招摇过市,唯恐别人不知道。更有甚者,他们在社交场合,经常旁若无人地大谈什么时速、心率、山地训练、瓦特(肌肉产生的能量)/公斤(体重)比等等,全然不知这些东西对别人是多么枯燥乏味。这分明是一种“健康自恋”(Fitnessnarcissism)。对于这些人来说,运动本身似乎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显摆。

  如今马拉松热早已席卷中国。这类现象也似曾相识。特别是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家晒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不久前微博上还惹起了一番口角。有人说跑步的人有点神经病、自虐等等,引起跑者们的反击。双方都很动怒。

  《华尔街日报》上,也马上发表了一篇回击的问题,题目是《好了,你是跑者,再多告诉我一点》。大意是说,如果你看着人家车后的几条“26.2”、“13.1”的标语贴就不舒服,那么这更揭示了你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大家有激情干某件事情,当然喜欢和志同道合者分享。许多人在车上贴着自己大学的Logo或各种其他标语,似乎也不会触犯谁。你不感兴趣就不要去琢磨,这里没有所谓“过度分享”的问题。不错,那些特别健康的人,难免得瑟,难免要不停地说。这即使让人有些烦,也是相当温和的。要知道,这些人沉溺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中,这种热爱让他们更健康、更幸福,情不自禁地会表达出来。你对这个也看不顺眼?更不用说,这些人带起了良好的风气,为社会降低的医疗费用,怎么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张扬一下?

  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当今的社会,健康,特别是运动型的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新财富、一种精英的标志。《华尔街日报》个人生活专辑中,几乎每周都有CEO或其他各种大腕们健身训练的详细报道。这自然会导致以健身炫富的趋势。有时确实发展到秀的成分多于运动成分的地步。美国马拉松男子中等成绩,1980年是3小时32分,到2008年下降到4小时20分。这固然显示了马拉松普及化后非运动精英的参与度,也反映了男子的参赛中等年龄从34岁增加到39岁的老龄化趋势。不过,这大概也说明临时凑凑热闹、秀一秀的人越来越多。《华尔街日报》上还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最慢的一代》,讨论了马拉松的中等成绩越来越慢的问题。作者还现身说法:自己参加芝加哥铁人三项,在50-54年龄组里进入了前15%,但在全体参赛选手中,则进入了11%,这说明年轻人更慢。美国的年轻人对这些耐力运动其实很冷漠,不再象过去那么努力,社会风气越来越接受平庸。过去的比赛,赢者为尊,其他人什么都不是。现在则重在参与,每个人都得奖牌,都因此弄个体恤衫、标语贴招摇。简单的参与就会得到许多赞扬、许多满足、风头出尽,谁还费心长年累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训练?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更为严重。马拉松运动值得提倡,但秀的成分过多后,就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名人秀马拉松,容易给公众一种误导,觉得这是一种随便就能参与的运动,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赶时髦,反而可能危及健康。有位四十几岁的CEO,马拉松跑了四个多小时,居然也被媒体大肆报道,似乎一个人的身份、金钱能使他那十分平庸的运动成绩变得了不起。我从来不反对秀健身。我自己在这方面就已经秀了不少。但体育精神,最终还是蕴藏在长年累月的奋斗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马拉松 美国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