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最重要的态度是“随遇而安”

2014年06月18日14:14   教育专栏  作者:之悦  

  活了二十几年,加起来也算看了不少书,但大部分都是在出国之前看的。大学毕业到了欧洲,头几年秉持不知哪来的“坚决不看电子书”的原则,闹了几年中文书荒。直到某一天对着另一半递过来的、给我预先装好了三毛全集和张爱玲全集的Kindle,我投降了。

  本文绝不是Kindle软文,我也轮不到给它来写软文,只是纯粹写两笔感想。

  有了Kindle之后,第一次体会到‘读书不求甚解’之滋味。倒不是故意为难自己去看高深的东西,简言之,这新鲜感如同一个饿过了头的人忽然面对一大桌精美佳肴,等不及辨认是什么菜便开始狼吞虎咽,只知道塞下去的是好东西,真正味道却不重要了,恨不得长有两张嘴巴两个胃好一起开动。给读书打这么一个烟火味浓重的比方,似乎氛围上不够妥当,却很真切,以后回头一看能很容易回忆起今日之心情。

  感谢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我的确是应该着重感谢‘现代科技’的,我并无做出任何贡献却承蒙于它得到了一份谋生的职业),让我得以把十几本觊觎已久的书一起装进这么一个小本子,往背包里一丢便能轻松出门散步闲逛,意兴所至往河岸台阶上一坐,拿出来读上两三个钟头。擦身而过的路人,也不至于因为瞅见封面上的陌生文字而特地再多看这个亚洲女生两眼——那便不是100%自在了。而另一个被这电子玩意儿纵容的阅读习惯,便是可以尽情随意地在几本书之间‘跳读’。这一段看得艰涩了,回到目录,选一个轻松的点进去,刷刷刷一下吃掉几十页(又是吃);嫌轻巧了,续上杯咖啡,回到艰涩的那段,心里千回百转诵读几遍,依然一知半解却觉得对得起自己了——读书时遇到的闷葫芦,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一刻不期然间打开——只需当时负责任把这闷葫芦谨记归案了,当然,一切都是人脑的自动功能。

  看电子书的缺憾也是显然的。我猜大部分愿意自许为爱读书的人,总是不太喜欢轻飘之感的。要是如我一样对声色味都格外敏感的,更是会给读书这件事凭空加上很多性、质、感的属性。比如‘墨香’,便是能烘托出雅致氛围的重要装饰品。我孩提时代还因为迷恋这个墨香,而连带着把‘墨’归于最爱的汉字之一,继而给自己起了一个‘墨湄’的笔名——如今想起当年那个岁数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小清新,不禁哑然失笑,可当时真是自怜自爱。此外,中国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抵捧着一个冷冰冰黑簇簇的电子器物时是不大可能生出此般对光明前途的幻想的。好在如今真正想要颜如玉和黄金屋的人,是没有功夫读书的。而那些有事没事还有耐心翻两页时尚杂志、财经报纸或是专业书籍之外的闲书的人,我倒很有兴趣了解他们关于现代读书的感想。

  但不管如何,概而括之,对于身在国外却迷恋方块字的人来说,电子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解救,好处大大盖过弊端。因此,挑剔如我,曾经在国内为了一个封皮的‘磨砂’质感、咖白还是奶白背景也会断然决然多花上几十块大洋去另选一个版本——在那经济上还很窘迫的年代,也实在不能再抱怨什么。

  在外边漂的人,真正最积极向上的态度其实是随遇而安。这四个字可以囊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那每一个又可以是一篇做不完的长文章。读书更形而上一些,读书的形式却完全是尘世的。哪怕就在不久之前,我还站在坚决抵制电子书、哪怕闹了几年书荒也要划清界限的革命小兵之列(所以你们也明白了开头讲的‘狼吞虎咽’情境之由头)。可最终,不管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还是占了上风,还是出国这几年在‘随遇而安’上这一点真正有了些长进,总之,这世上拧巴的姑娘,大概从此又少了一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读书 生活 态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