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吐槽毕业生:你们心里没我

2015年05月12日11:30   教育专栏  作者:傻妞抱抱  

  五月是美国大学的毕业季:从月初到月末,各个大学轮番上演毕业大戏,好不热闹。我的微信朋友圈近几日也一直遭受朋友们“毕业照”的轰炸式袭击:有几万人一齐顶着“绿帽子”(别致的绿色学士帽)拍的毕业集体照,有淑女团几千人齐刷刷的白裙子、人手一只橄榄枝浩浩荡荡游行的,也有“胆大包天”爬到校园里那尊人见人摸的雕像怀里摆造型的。正如5月9日《纽约时报》周日评论栏《教授的意义何在?》(What’sthe Point of a Professor?)一文所说:五月又到了,近几周会有约两百万的学生从美国各高校毕业,他们或将进入职场或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将告别人生中的一段时光。毫无疑问,每个人在毕业的时候都会为自己的母校骄傲,为自己过去四年的成长自豪。但在这样的时刻,很少有人会想到学校里的另一个群体:教授们。

  文章作者是美国艾默里大学英文系的资深教授马克·鲍尔莱因(MarkBauerlein),畅销书《最愚蠢的一代》的作者,1988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如今已有26年的执教经验。这位当年曾经侮辱了美国8700万年轻人的老教授,对当下的美国大学生也是怨声载道:现如今的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在大学里“求职”而不是“求知”,拿到一个A便心满意足。除了去上课、完成作业,课余时间里根本就不会主动找教授沟通。早在80年代,加州洛杉矶的英文系走廊里站的密密麻麻全是等着求见教授的学生。而现如今呢,走廊里只不过寥寥五六个学生。遇到麻烦事要找教授了,是能写邮件就写邮件,怎么就懒得走过半个校园去见见教授当面说说呢?而各种期末的“教授评价表”(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在期末给教授打分、写评语),还有ratemyprofessor.com这种给教授打分排名的网站,简直把教授们变成了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而不是人生的领路人、卓越的思想家。有几个大学生想过,你们的教授到底知识有多渊博?你们的每一门课程除了划出的重点又有多少东西可以往深了挖掘?

  读完鲍尔莱因教授的吐槽文,我的想法有点复杂。暂且分两点来说吧。第一,鲍尔莱因教授所说的这种“漠视教授价值”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一定要把公立大学、私立文理学院分开来说。不用列出两者之间差距甚大的“师生比例”数据了,就拿我的本科学校来说,即可见出“大U”和“小C”的区别。我读大学的时候,每一门课的教授都会强制性的要求你一学期至少单独与其面谈几次,或谈期末论文的构思、或谈论文的初稿、或谈某周课堂讨论的话题。当然了,教授们每周都会有固定的“面谈时间”留给学生,无需预约,随到随谈,聊什么都可以。每每我有事需要面见教授,都得提前去“抢位”,不然那等待的队伍排起来,等上一个多小时也是情理之中。因为都是小班化教学,不管学生的名字多么奇葩难念(请自行想象泰国印度印尼越南巴基斯坦中国人的名字),三四节课下来教授都能叫的出你的名字、知道你上课爱不爱发言了。我遇到的教授中,有逐字逐句帮我修改十几页论文、并耐心写出修改意见的;有每篇论文改两篇,不厌其烦给你提供新想法的;有在我博士申请压力太大时跟我推心置腹聊了两个小时鼓励我的。在私立文理学院,教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你几乎无可挑剔。经历过这样的四年大学时光,学生心里不可能不留个位子给教授。

  相比于私立文理学院教授们对于学生的“上心”,公立大学则是另一番光景。我的同学去附近那所联盟学校之一的公立大学选修了一门课,头回进教室吓了一跳:五六百人的大礼堂,坐在后边根本不知道教授在讲些什么。上课时拿着遥控器对着课件上的选择题随便选选就算签到了,作业也都是网上统一提交。一学期下来,教授可能都认不出班上八九成的学生。这样的环境下,可不是交了作业拿了A就万事大吉了!

  第二点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也可以算作教授预备团的一员,对教授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平心而论,做教授是个辛苦活。能拿到博士学位的大多是智商上等、勤奋一流的人,至少得有十年如一日的学术耕耘才能从开始读博过度到拿到最低等的教职。而一步步爬到终身教授的席位又是苦差一件:对于名校里的教授,跟政府或者社会机构申请研究经费、三年出一本书、不断的做研究、发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才有机会升职进阶,不然就可能被淘汰。学术界教授间的竞争丝毫不输于职场。与此同时给本科生、博士生上课、带学生简直就是“教授们的负担”。换言之,是美国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运行机制,迫使教授们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而非教书育人上。毕竟,能让一个教授在业界建立起口碑的永远是他(她)的著作、论文数量和质量,而不会是其在某位学生身上花费的心血。在这样的局面下,想看到80年代时教授们和学生优哉游哉地品着茶畅谈学术的场景,就太过奢侈了。

  老教授此文犀利而精准地评点出了当今美国大学生治学的浮躁:上课只关注GPA而忽视真正能带给他们无价财富的教授。然而,这种“浮躁”也不能全然怪罪在学生身上:美国大学的体制本身就把教授的价值定义在了创造学术成果而非教书育人。想要回归淳朴的象牙塔生活,吐槽学生不顶事,还是得从大学的运行与评价体制下手。

  (版权声明:本人对本博所有原创博文拥有全部版权。目前仅授权新浪专栏、新浪教育[微博]独家使用。任何自媒体、平面媒体和机构使用均需本人授权并需支付稿酬。请通过新浪微博私信@傻妞抱抱或邮件nj1991@126.com联系授权事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国 美国教授 美国留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