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原》体会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未来

2014年09月01日13:43   教育专栏  作者:Veronica_Liu  

  我一直钦佩杯中时光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不似那些昨天还在卖机票的电商今日又改卖葡萄酒,有如川菜馆子摆上刀叉口布的违和感。现在看果然如此,可以从白鹿原体会出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未来。笔者读完此文有几个观点,提出与各位共同探讨。

  我一直反对把所有商品都贴上文化标签,像俏江南和湘鄂情不专注在改善菜品推陈出新,一味贴上文化的标签去上市,而不顾一掷千金大宴宾客的消费群体又日益减少,注定并非长久的经营之道。餐饮行业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感官和味蕾,无需搞得过于复杂。

  从本质来说,葡萄酒是一种酒精饮料,与白酒和威士忌不同,由于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特殊性,一瓶好酒最迷人的地方是它复杂多变的口感。用心种植,酿造出易引或平衡,复杂,完美收结的的葡萄酒才是根本,而此时的瓶身上自然而然会烙下民族,历史,人文的印记,这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

  好比说起白酒,中国人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英雄情节,从而勾起壮志未酬的感叹;而稻米酿制的清酒则是日本特有饮食习惯的产物,过于清淡和后味不足注定了它在料理店之外难觅踪影;威士忌本是高地寒冷冬季的消遣,苏格兰地区偏爱特定年份的单一麦芽,在美国则追求稳定的口感,而对年份的要求并不严格,且多为调配勾兑,传到中国又变了味道,成了夜店文化的关键词;而更加大众化的啤酒,并非不可登上大雅之堂,但似乎只有蹲在路边端起大杯就着烤串才最过瘾。

  说起好啤酒,大家首先会联想到德国啤酒,可有多少人知道比利时的修道院也出产全世界最好的啤酒?至于修士酿造啤酒的缘由,要追溯到传染病肆虐的中世纪欧洲,人们发现经过发酵啤酒可以替代不洁净的饮用水。而且再虔诚的信徒,也不可能日夜无休对牢上帝祈祷,所以修道士都会选择从事某项体力劳动,赖以谋生的同时也是一种消遣,酿酒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国罗纳河谷南部的教皇新堡产区,作为曾经罗马教皇的领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法定的十三种葡萄混酿加上僧侣辛勤的劳作,才诞生的葡萄酒中的经典。实际上葡萄酒并非基督教的产物,它最早出自中亚,经罗马人东征传到欧洲。而之后出现在圣经里,则缘于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3年颁布承认基督教是合法宗教的米兰诏书。

  每种酒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是随时间环境的变幻与时俱进的。白鹿原里的黑娃虽然没有打破封建堡垒,但经历了四清,反右,文化大革命后,一切历史荡然无存。此时反而又怀念起传统,影片中的白家轩在日本人入侵后也陷入了迷思。

  今日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已经出现了假货鱼目混珠,奸商以次充好的不和谐音符,此时更需要有人来重拾葡萄酒原本的专业、诚实精神。至于在中国究竟应该宣扬法国贵族的优雅之风,还是新世界的技术时尚(据说美国的体育界今天赛后最时尚的庆祝方式已不是打开香槟,而是加冰的白葡萄酒)?我认为,相比传统的白酒文化,最应推广的是健康、自我、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对长辈领导的尊重或是挚友兄弟的情谊并非要以推杯换盏“感情深一口闷”来体现。无论自己独酌还是亲朋相聚,开心才是终极目标,即使在应酬交际的场合,一样有自斟自酌的洒脱。中国人活出自我,应该从改变品酒的习惯开始。

  葡萄酒的文化不在杯中,而在举杯人的身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葡萄酒 白鹿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