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2014年06月17日14:44   教育专栏  作者:Luna熊猫爱旅行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一面是充满死亡般黑沉味道的大教堂,一面是奇装异服欢声笑语的狂欢节。白天站在教堂顶端俯瞰老城和莱茵河的安静隆重,夜晚钻进小酒馆里和爷爷奶奶们站在桌子上跳舞唱歌喝啤酒的恣意快乐……保留了古罗马的历史气息、传统的啤酒酿造技术和快乐的生活方式的科隆是个完美融合的矛盾体,让每个经过这里的人念念不忘。

  科隆大教堂无疑是这个城市最成功的代言。几百年来,无数华丽的赞美诗和虔诚的祈祷,在科隆大教堂凝滞的时光里氤氲着弥散着,圣徒们虔诚而至,游客们好奇而来,建筑学家慕名前来,熙熙攘攘形形色色。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完美典范,犹如两把利剑直插云霄的教堂顶尖,告诉每一个刚刚走出火车站的初来乍到的人,它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浮浮沉沉。

  科隆大教堂之气势恢宏是始料未及的。有时候你会恍惚这究竟是一座教堂还是一座巨石堆砌的大山,四十万吨毛石被磨成了十六万吨的可用之材,建起这屹立于莱茵河畔的庞然大物,普通相机很难拍出它的全貌,即便是睁大双眼也很难一眼看全。灰黑色斑驳的外墙立面是鲁尔工业区泛酸的空气侵蚀的结果,修缮工作一直从未停止,至今依旧可以看到搭在半空中的脚手架和升降机。站在科隆大教堂外围仰望它,第一眼并不觉得它有多美,可你一定止不住地赞叹它给人的震撼,那种棱角分明、粗糙硬朗、冷峻威严、斑驳晦暗,以及那种直刺天空的气魄。





  二战中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德国却让科隆大教堂幸免于难,幸运不是答案,而是爱。1942年5月30日,本应是一个宁静的初夏夜晚,而这一夜英国皇家空军向科隆市投下2000余吨炸弹,他们在这一夜给科隆造成的破坏程度比他们之前发动的1300多次的进攻的破坏总和还要大。90%的城市被夷为平地,而科隆大教堂却免遭轰炸。这个悬疑直到2008年5月一封二战盟军轰炸科隆的飞行记录被解密才被解开,“当我决定下令改变主意,放过大教堂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会因此而受到处罚,但是当你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将自己悬在高高的塔尖之外,不顾生死地抢救壁画时,相信你也能跟我做出同样的决定。”

  原来当年的科隆大教堂一直是流浪汉们寄宿的地方,二战后期,盟军决定轰炸德国西线最后的据点科隆,消息一出,寄宿在大教堂里的流浪汉站了出来,将大教堂里的玻璃壁画全拆下来,想方设法保存。梯子上镇定自若的流浪汉们,深深震撼了近在咫尺的轰击机上的盟军军人,上了膛的炮弹并没有朝大教堂的主体发射,此后几天,整个科隆几乎被盟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唯有科隆大教堂依然耸立在原地。






  抵达科隆大教堂的日子正值一月份,所以很遗憾被拦住没能去近距离看存放有东方三博士遗骨的三王圣龛。每年一月份会有一千多人聚集在这里报佳音,这个庆典正是为了纪念东方三博士。以前对东方三博士知之甚少,直到因为科隆大教堂,才大概了解了下。原来,他们是耶稣降生中的重要人物。据《圣经。马太福音》的记载,他们是在星星的指引下,长途跋涉去犹太的伯利恒,朝圣出生的耶稣,并给他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没药三样礼物。作为耶稣诞生的见证者,他们从此受到世人的膜拜。

  没有东方三博士,科隆大教堂就不可能存在,甚至连修建这座哥特式建筑的设想,也不会诞生。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份珍贵的战利品,朝圣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博士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成为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巴黎一下子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

  1248年,法国建筑师哥哈德被邀请建造大教堂。1322年,唱诗堂封顶,科隆大教堂工作暂时告一段落。15世纪初,人们曾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完便倒塌了,只剩下一台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机,任由风吹雨打。由于历经战争的阻隔,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断时续。在它未完工的几百年里,它曾经是欧洲出了名的“烂尾楼”,几乎成为整个欧洲人的笑柄,说起科隆,当时欧洲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嘲讽地说“就是那个秃头教堂的城市么?”于是德国人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科隆大教堂建成,而且是要建成最美的哥特式教堂。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曾盛极一时的哥特式建筑不再,科隆大教堂陷入无休止的停工期,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复古之风的劲吹,才有所起色。1842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威廉四世,响应了民众的呼吁并给与财政支持,同年的9月4日,在他的主持下,大教堂进行了第二次奠基。当时的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德国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定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后期资金短缺时,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大教堂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1880年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大教堂成为整个德国自信和光荣的象征。

  对于一个有恐高症的孩子来说,登顶科隆大教堂是需要一些魄力的。157米.3高的塔楼,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即便是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最高处依旧感觉风随时都能够把这幢庞大的建筑吹倒,或者总是觉得即便有那些铁栅栏保护,风依旧能随随便便把我吹到莱茵河里去。但是不得不说,站在科隆大教堂顶端俯瞰莱茵河和科隆城市风貌的感觉简直太好了,无论是爬533级台阶的辛苦,还是居于高处的恐惧,在那一刻都被这种胜利感冲淡。





  入夜的科隆,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和周围的哥特式建筑、尖斜顶的古式楼房,被泛光灯镀上了萤绿、金黄、橙黄色彩,显得晶莹剔透,神奇瑰丽,与莱茵河水交相辉映,散发出古城迷人的历史光影。穿梭于莱茵河畔的酒吧小馆里,穿着各式服装的人们手舞足蹈着,捧着香肠和啤酒,纵情欢歌。这种热闹,绝不是嘈杂,而是一种看透生活的超然享乐。

  从教堂出发,穿过霍亨索伦桥走向河的那一岸,再次望向神圣宏伟的教堂,四周的聚光灯聚集过去,为它罩上一层朦胧光晕。霍亨索伦桥被各种各样的爱情锁全幅武装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他们说的锁上去之后爱情就永恒了,我只是觉得再这么锁下去桥就快撑不住了。

  我和闺蜜就这样各自趴在桥的那头,望着这风景,安静着,舒服着,浪漫着。








跟随《花儿与少年》近距离走进科隆大教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科隆大教堂 花儿与少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