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校沟通方式多样 专家建议家访能否改面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3日 17:54   北京晚报

  在传统观念中,假期是老师家访的时间,但是随着网络、手机短信等沟通手段的多元化,上门家访已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普遍选择。同时,随着人们对隐私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家访”也不再热心。但教育专家认为,面谈仍然是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因此建议把“家访”改为“面访”。

  有些家访“不被期待”

  虽然希望能多与老师沟通,以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如今多数家长却并不期待老师来“家访”。

  孙先生的女儿读初二,因为自己经营着几家美发店,孙先生的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我很难说自己什么时候在家,如果老师要来家访,我得专门抽时间等。”同时,孙先生还担心老师家访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老师跟家长聊的时候,孩子能不能一起聊呢?如果一起聊,有的话可能老师就不好说;如果背着孩子谈话,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有心理负担。”孙先生认为,相比之下,通过短信、邮件的方式交流更方便。

  孩子即将上小学的梁女士说:“我儿子的幼儿园老师曾经来家访过,但是那次家访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梁女士说,老师进了家门就四处查看,还专门进卧室看了孩子睡觉的地方。之后又询问爷爷奶奶是做什么的,家里还有什么人一起住等等。“这样的家访让我觉得有点别扭。”

  家校沟通方式多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实际上,现在的学校已经开辟了多种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正在逐渐淡出。

  一位日坛中学的家长介绍,虽然没有家访,但现在老师跟家长每天都沟通,他们使用的沟通工具是“家友平台”。“每天我都能收到老师的短信,下午放学的时候,老师会把今天所留的作业内容发到家长手机上,让家长注意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孩子在学校得了三好生,老师也会专门发短信表示祝贺。据说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家长每天接到的短信会更多,因为老师要随时跟家长沟通情况。”

  在北京二中的网站上,老师们专门设置了“家校平台”。家长用学生的名字登录后,不仅可以给老师发邮件沟通情况,还能参加学生们的网络班会,或者参与论坛讨论。为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对学生进行指导,二中给每个孩子配备了导师。学校每学期要召开导师与家长的谈心会。谈心会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每10位家长与一名导师一起交流各自孩子的情况。二中校长钮小桦认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弥补网上交流的不足。

  建议家访变成面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虽然现在的信息手段很发达,但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仍然是必要的。“一对一、面对面的家访,可以使老师更深入、有效地了解情况,与家长的这种互动式交流是短信和邮件不能替代的。家访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考虑到人们对隐私的重视,孙云晓老师建议:老师的“家访”可以改为“面访”。地点不一定非在学生家,可以与家长约在学校等地。所谓“家访”,重点是“访”。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家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