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皆祸害”除了控诉还有温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 14:36   新闻晚报
心理专家:宽容情绪不放纵行为
心理专家:宽容情绪不放纵行为

  这半个月来,上海某报文化记者张坤经常接到同行的采访电话,原因就是《南方周末》等媒体对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报道。由于媒体大量曝光,短短半个月,“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人数翻番,飙升至1.6万。其中不少人自称“终于找到组织了”,同时,他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宣泄将变得不再安全,更无法接受被贴上“离经叛道”、“不孝子”的标签。于是,部分成员开始“挪窝”,新建一个非公开的副组。

  对于这个自我定义为“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的群体,除了控诉和发泄,也不乏温情告白:“我现在很爱他们,希望爸妈身体健康地多活几年! ”

  “父母皆祸害”小组语录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谎言2: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谎言3: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如果父母穷困,你有义务提供经济援助,以自己负担得起为界限。你累死了、饿死了也就帮不到父母了。这不叫没良心,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

  ■保护自己最简单的办法是逃走,到外地读书,到外地工作,自力更生,不依赖就不给他们太多机会伤害你。保持心理的坚强,精神的独立,不让外面的伤害摧毁你。记住不要重复伤害,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

  [“父母祸害”]

  一场报道让小组彻底火了

  对张坤而言,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纯属偶然,只是源于自己翻译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父母皆祸害”就是出自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出于对原创的尊重,2008年初,一名豆瓣网友邀请张坤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管理员。“说实话,对于组长左轮我一无所知,就连他是男是女,年纪多大,我也不清楚。 ”作为“父母皆祸害”小组“元老级”人物,张坤坦言,她与这些网友的交流只限于网上,现实生活中,彼此也从未组织过任何线下活动。

  作为小组管理员,张坤的职责就是批准新成员加入,删除不良的、极端的人身攻击。对于半个月来人数的变化,张坤也觉得很惊人。 “小组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个人,经过媒体轮番轰炸,变成四五千人,这个夏天,《南方周末》的报道让小组彻底火了,现在已飙升至1.6万人。 ”张坤希望风波早些过去,小组能恢复平静。

  记者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联络组长左轮,但一直未果。

  这群孩子需要宣泄的窗口

  作为一名“70后”,张坤说,自己在小组中纯属帮忙性质,为了开导这群受伤的孩子。 “其实,不少孩子挺委屈的。”张坤说,在这个小组里,所有组员都被称作“小白菜”,即倾诉、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肉体伤害的人。

  “成员们在小组中倾诉,父母什么地方做错了,伤害了我。 ”张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教导大家“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但事实上,父母肯定会有错,有时候可能还会犯很严重的错误。

  “传统的社会舆论没有给受伤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我们的小组就是这样一个窗口。 ”在张坤看来,亲子沟通中,什么是对的,比听话不听话更重要。“这是现在中国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他们不允许孩子反驳自己。 ”张坤笑着说,她或许有了小孩后,也会成为一个“管头管脚”的妈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剥夺孩子们发泄的权利,有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也欢迎家长来发表见解。 ”

  那痛苦就像心魔难以自拔

  “加入这个小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也曾极度厌恶父母。 ”昨天,记者辗转联系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一名成员玮怡(化名)。 “开始时,我也以为里面都是些坏孩子,但进入小组以后,发现并非如此。 ”玮怡常常无私“贡献”自己的故事,安慰组内受伤的“小白菜”。

  “那痛苦就像心魔,让人不能自拔。 ”玮怡说,自己小时候什么苦都吃过,父母喜欢打麻将,曾经两天两夜不回家,自己身边又没零花钱,只能吃糖水泡饭。 “小时候跪搓板,脑袋上还顶个装满水的盆,跪到凌晨都不让睡觉,这样的‘惨案’实在太多了! ”玮怡说,爸爸是木工,专门做了几根棍子,打磨得光光的,就是为了打她,最后棍子都打断了。 “还有皮带、苍蝇拍、遥控器、书……凡是可以扔的东西,统统都在我身上留下印记,经常被打得只能趴着睡觉。 ”

  为免重蹈覆辙我坚决“丁克”

  这是一群内心极其矛盾的“网络小孩”,玮怡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有一个问题让成员们都很头疼:如何避免重复父母的错误,不让自己成为下一代的“祸害”?

  玮怡的回答很直接,“为了不让那样的事情在后代身上发生,我越发坚定要做‘丁克’! ”在成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后,玮怡说,大家不要被这个听起来有些“生猛”的名字迷惑了双眼。其实,小组建立者的初衷绝非要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这些孩子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希望自己的解答能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个发泄的途径没什么不好。 ”玮怡说,毕竟极端的事情还是少数,大多数孩子都是选择默默承受。

  最近,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玮怡有些担心,“或许很多孩子只敢在网上发泄,现实生活中什么都不会做,但一些报道容易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玮怡认为,社会还是应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玮怡的一句话令记者感动,“尽管我曾经恨过他们,但我现在很爱他们,我希望爸妈能健康地多活几年! ”

  [专家观点]

  亲子沟通问题多 心理宣泄很重要

  几天前,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刘晔萍在儿子大力推荐下,走进“父母皆祸害”小组,“标题不错啊!”这是刘晔萍接触这个小组后的第一反应。“我觉得这群孩子很有勇气。”刘老师一边看一边将小组中的一篇置顶文章《为人儿女的路轨》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很多博友纷纷跟帖。

  刘老师咨询过不少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家庭,“中国的亲子关系确实问题重重,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窗口,至少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她同时提醒,安全宣泄很重要,原则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在他们愿意接受的前提下,最好能有心理咨询师进行引导。

  大人应该反思 做父母需要学习

  听完 “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故事,刚刚从哈尔滨开完研讨会回来的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所包蕾萍博士则告诉记者一个最新调查结果,五城市家庭关系的调研显示,现在的亲子关系较之以前,情感性要更强一些。“这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独生子女家庭沟通互动更多,父母对孩子的监控比以前多,自由度则更少了。另一种结果就是沟通多,亲子间感情更融洽。”在包蕾萍看来,虽然这个小组不能反映亲子关系的总体状况,但确实说明我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这样的小组或者群体自由‘声讨’父母的网络事件,我觉得很正常。”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老师认为,这是新一代孩子寻求交流和支持的一种途径,无可厚非。 “只不过他们起了个宣泄自我情绪而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看似离经叛道的标题而已。 ”

  郁老师认为,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的内容来看,的确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对于父母、儿童角色的理解不同。 “如何做父母,多来源于学校教育和上一辈的养育经验。 ”郁老师说,不少父母沿袭来的是传统方法,比如严厉的爱、宁可批评也不表扬、控制比放任好,就算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在嘴巴上表现出不屑,以防孩子滋生骄傲情绪。

  “这件事也让大人们反思,如何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当‘80后’逐步开始成为父母,他们也需要调试亲子关系,学会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情绪。 ”郁老师表示,网上发泄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调适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发泄情绪会产生共鸣,使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并相互启发。郁老师说,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或许应该抱有这样一个态度——“宽容他们的情绪,但不放纵他们的不孝行为。 ”(晚报记者:钱钰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孩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