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高考加分政策不能因噎废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 14:34   中国教育报

  ●在目前高考仍然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唯一途径的情况下,给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较好的考生以一定的加分照顾,有利于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对考生作出更全面、客观的鉴别,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对于高考加分政策,不可断然废除,而应该适当缩减规模、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以更好地实现加分的价值目标。

  【作者简介】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专家,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兼任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理事长

  由于高考加分领域造假、腐败现象频发,公众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质疑不断,甚至有很多人呼吁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在相关方面的推动下,教育部与全国各地都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今年高考结束之后,关于浙江众考生因“三模三电”加分、湖南娄底一些高分考生武术加分的报道见诸报端之后,高考加分政策再一次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

  为什么要有高考加分政策?到底该不该保留高考加分政策?哪些比赛或者项目应该加分,哪些比赛或者项目不应该加分?如何防止和杜绝各种造假、腐败现象?这些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等诸多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决策部门应该作出反思并积极回应的问题。

  现在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有着客观、公正、透明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憾。一张试卷能反映出的人的能力毕竟有限,由于高考主要考的是书本知识,与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高考加分就是为了弥补高考的不足而设。在目前高考仍然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唯一途径的情况下,给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较好的考生以一定的加分,有利于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对考生作出更全面、客观的鉴别,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因此高考加分如果做得好,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也更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国际范围看,高考加分政策,并非中国独有。实际上,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加分政策,例如,美国曾数次出台相关法案,规定退伍军人在高校招生时可以优先录取,德国对退伍军人也有类似的规定。由于享受这些政策的人都是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人们很理解这些特殊照顾。

  从高考加分促进素质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高考加分政策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造假情况,就全面否定高考加分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当前,高考加分政策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挑战,问题不在这项政策本身,而在这项政策之外。由于高考已经成为决定人生走向的角斗场,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盲目攀比高学历之风,就业竞争中学历超乎寻常的作用,使得上大学成为很多人眼中唯一的出路,造成千军万马抢过高考“独木桥”,激烈的竞争下也就难免会衍生出钻政策空子的丑恶现象,这是加分造假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蜕变,导致造假现象的愈演愈烈,折射出了一种社会性的诚信危机,在各种诱惑下逐渐丧失道德自律的虽然是少数人,但诚信在人们内心深处天平上的分量却是越来越轻,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扭转。

  对于高考加分政策,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变成了某些人谋取特权的手段。这表明加分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还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比例也不能过大,加分项目过多、过滥,导致加分制度失去了原有的选拔意义。

  如果还有办法来实现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的最初目的,我们就该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完善它。为了更好地统揽全局,建议由教育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来统一制定高考加分政策。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我们需要对加分项目进行科学严格的界定,制定一个公认的加分标准,既要保证公平,也要全面考查考生,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选进大学;为了保证高考加分的客观和公平,应该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自由裁量,越少自由裁量,越能保证公平客观。

  哪些项目适合加分?哪些项目不适合加分呢?一方面要看出发点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看措施是否能获得百姓认同。从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来说,我们应当追求的是才能和机会、努力和报偿二者的统一。对于高考加分政策,不可断然废除,而应该适当缩减规模、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以更好地实现加分政策的价值目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