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暑假流行群养娃 解析“独二代”集结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 14:54   大河网-大河报

  阅读提示

  孩子们放暑假是为了休息,娱乐,与家人团聚,也避开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但更本质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过一种与学校完全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俗话说得好:“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教育需要智慧,夫妻两人要想教育好孩子实在困难,父母们要联合起来,变小家为大家,对孩子变独养、圈养为群养。这样对孩子更好!

  “独一代”父母遇难题

  “独二代”暑假该咋过?

  “带孩子上班,工作分心还影响正常的办公秩序;托付给老人照看,要辅导孩子功课,担心老人操劳;把孩子一个人圈养在家里,孩子连个猫猫狗狗的伴儿都没有,很孤独,做父母的于心何忍;送辅导班、兴趣班吧,暑假毕竟不是‘第三学期’,哪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工业化教育的流水线产品’,除了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会。可是,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带着一份孤独默默长大,已为人父母的他们,如今面临着父辈们曾遇到的难题。

  80后妈妈小颖很要强,她自己拥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店,生意红火,她有个刚满4岁的儿子。“孩子放假让我头大。爱人常年出差在外,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我天天在店里忙生意。孩子又没有叔伯阿姨姑姑照顾。孩子咋办?总不能时时刻刻把他拴在身边啊!”

  玲子是一家旅游公司企划人员,说起孩子,她声里带了哭腔。“崩溃。”她说,“我是典型的孩奴!没孩子以前能跟老公去电影院、去旅游,周末和朋友泡吧、通宵当‘麦霸’,现在这些都不提了。在公司工作5年了,好不容易熬到个提正的机会,因为家有小女,我要为她的吃、穿、住、行、教育和健康负责到底,我不能满足公司晚上和周末的加班需要,直接导致职场受挫!现在孩子放假了,我看着她整个一小可怜样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身为一名公司管理层的白领,张女士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她在一育儿网站上发帖称自己在这两种身份中来回转换、奔波,身心疲惫不堪。“姐妹们,有没有假期愿意一起群养孩子的呀?可以两个或几个家庭结对,咱们轮流做东,周末和假期分时把孩子放在某家照顾,让‘独二代’尽享兄弟姐妹的情谊!”

  “拼养”、“群养”孩子

  咱们身边还真不少

  家住郑州市颍河路的莹莹在伊河路小学上一年级,这两天正暂住在小朋友晨晨家。莹莹的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莹莹将在晨晨家度过“三日夏令营”,制定每日计划表,同吃、同住、同玩、同学习。之后,晨晨将到自家“做客”,这是住在同一小区的两位年轻妈妈共同研究决定实施的暑假“宝贝互助计划”。

  “概括形容如今年轻父母的生活全部,就是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一个尴尬群体。我们希望可以一面更安心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另一面孩子能被很好地照顾,健康地成长。”王女士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要比自己单独教育效果好些。一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难免会有缺点,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缺憾,孩子们在一起成长,不仅能够彼此影响、互相督促激励,同时,通过与小伙伴玩耍,孩子可学会与人交往、合作,逐步走向社会化。

  晨晨的妈妈张女士则表示,自己作为“独一代”吃够了孤独的苦头。小时候父母都是双职工,一放假自己就被反锁在家里,常一个人站在凳子上透过窗子看男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泥巴,唯一的休闲就是看电视,可是父母发现后就把电视天线拔了。“拔线只是拉开‘暑期战争’的序幕,还有更狠的,电话查岗法、电视机箱温度检测法、突杀回马枪法……总之,家人是以防洪水猛兽态度,密切防范,坚决不允许我‘小鬼当家’。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我儿时一样,能有更多的玩伴,能在玩中学习、长进!”“群养”期间,要求孩子们自己换洗衣服、盛饭洗碗,所有过程都必须自己动手,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莹莹是个不爱说话、易害羞、较内向的孩子,晨晨则是个爱唱歌、爱笑、外向的孩子。王女士发现女儿与晨晨相处的时间长了以后,孩子慢慢变了。“女儿开始哼曲子了,爱说笑了,上课能主动举手发言了,回家还给我讲脑筋急转弯和小笑话,也不挑食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我觉得很惊喜!‘近朱者赤’是不争的事实。”

  小亮是个进入青春期的初二学生,虽然父母比较开明,他还是觉得暑假一个人在家很没意思。跟妈妈商量,他去了同学行者家。跟同学行者同吃、同住。小亮用日记告诉妈妈在同学家的学习生活。妈妈跟儿子相互点评日记时发现,小亮在同学家生活的一周,几乎每天的日记中都有“真爽”的字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年轻父母都听说过“群养”,也考虑过这种方式,但因种种原因未实施。“首先是安全问题,除非是自己很信得过的朋友,否则我不放心;再次是教育理念,我得保证接收我孩子的家长教育理念靠谱,有绝对的耐心和责任心;距离近一些,家长互相串门看望孩子也方便些。可是,我觉得自己身边没有家长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群养”质疑者梅子告诉记者。

  孩子群养 家长解放

  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听说过“群养”,也考虑过这种方式,但终因种种原因未曾实施。

  “首先是安全问题,除非是自己很信得过的朋友,否则我不放心把孩子托付出去;其次,是教育理念,我得保证接收我孩子的家长教育理念靠谱,有绝对的耐心和责任心;再次,‘群养’地的距离不能离家太远,家长互相串门看望孩子也方便些。可是,我觉得自己身边没有家长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暑假期间,孩子和四位老人在一起也能增加亲情。”“群养”质疑者梅子告诉记者。

  家长吴先生表示,家庭关系结构、家长本身作为独生子女、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学习压力与日俱增等条件与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但我坚持孩子的启蒙教育和成长教育都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群养孩子,家长得到解放,我认为是个太理想主义的美梦。轮值家长毕竟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其他孩子,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这个不好说。”

  自古就有“上行下效”之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作为“一家之长”,在待人处世、道德与行为准则等方面要做好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品德、文化修养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比其他任何人的教育指导来得更有效。”

  “作为‘独一代’,我有能力体会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也能认识到孩子要有玩伴的必要性。家长理应为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他结识更多的小伙伴。但群养是不是真的好呢?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更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性,这样的孩子群养起来,我觉得不会省事儿。”家长陈女士质疑。

  教育人士称:“群养”更科学

  教育人士指出,像现今“4-2-1”式的家庭结构,太容易造成“独二代”内心封闭和自我中心的问题。比较上一代,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其丰富程度大大超越前人。由于缺乏和同龄人朝夕相处的机会,也缺乏和同龄人分享、协作的经验。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若不懂怎样处世为人、不会分工协作、不懂分享感恩,将很难立足于社会,而这些意识需通过具体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日常交往过程形成,靠家长言辞教育是无法培养的。

  影响孩子社会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孩子社交机会的多少、其性质如何;父母的养育态度;他的社交经历带给他的心理感受;孩子正确地听别人说话并正确加以理解的水平等。这种“独生群养”现象的出现,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是在孩子们中构建了一种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孩子们不再“落单”而是有了“兄弟姐妹”,他们之间会互教互帮互学,会改掉很多独生子女易犯的毛病,团队互助意识、分享担当意识、自主自学的能力也会明显加强。

  专家提醒,“当班”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身上有较严重的缺点、错误,应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改正,以防“恶性传染”。

  一位在私立学校任职多年的老师称自己每个假期都要照顾五六个“群居”孩子,“最典型的大型‘群养’就是夏令营,孩子在进行训练的同时,领队老师要为他们的安全、卫生、饮食负责,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外在变化。‘群养’可使一个孩子的良好品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其他孩子,实现榜样影响,使教育效果增值。成功的‘群养’可使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自私的孩子变得懂得关心他人,学习被动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很显然,独生群养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集体智慧的放大”。

  郑州幼师教授幼儿教育学的老师指出,这样的“利益联盟军”可因地域邻近、孩子兴趣相投、父母是同事朋友而组成。“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家彼此关系够好,约定也要尽可能细化,使操作具有可行性。”

  专家建议,在组建“联盟”时,家长要先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孩子们能否做到和平共处,家长们能否互相支持、互相信赖。除了家庭情况相似,家庭氛围民主宽松外,还要注意孩子的成绩和年龄相差不能太悬殊。另外,家长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不要借故工作忙、应酬多而忽略孩子,让孩子心灵产生“亲情荒漠”。因为,毕竟无论多伟大的人都代替不了自己父母。

  名词解读

  ●独二代:

  “4—2—1”式家庭(非常6+1),即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也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的孩子同样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

  ●孩奴:

  孩奴是一种新名称,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当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

  ●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记者 张瞧)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暑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