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鲁迅“撤退”“语文”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10:46   重庆商报

  本报评论员 刘凤羽

  编剧刘毅6日在其微博(http://t.sina.com.cn)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

  不过,即便“大撤退”,鲁迅仍是教材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

  在近年新课改的推进中,教材但凡有一点变动,都会引起各界关注,何况是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自然要掀起江湖争议的大浪:

  反对者认为,鲁迅作品中蕴涵的骨气是必须继承的民族精神,坚决反对鲁迅作品退出课本;支持者则认为,鲁迅长期被神化,多数中学课堂除了把他变成一个革命性、战斗性符号之外,似乎并未呈现更多文学内涵,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应削减鲁迅作品。

  其实,类似争议已非首次。此前,梁实秋、胡适等人的作品入选教材,有人就做出了鲁迅被“顶替”的判断;而金庸武侠名作《天龙八部》、《雪山飞狐》入选教材,又引发“金庸要取代鲁迅”的担忧。

  所有争议背后,不管反对者是喜欢鲁迅性格也罢,还是喜欢其作品也罢,都是一边在标榜社会已多元化,一边又不舍鲁迅作品“一家独大”,其核心是传统意识形态思维下的惯性反应,是与时代发展相悖的。

  有侧证为例,在传统意识形态思维下,老舍的“抗战文学”代表作《四世同堂》,虽然描写了老百姓的爱国,描写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但因未描写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解放后近40年方得完整出版。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来不少知名作家的评价已在下降,老舍却上升最猛。

  自然,能否减少鲁迅作品以腾出空间选入更多好作品?余华、梁实秋、胡适、金庸的作品能否编入语文教材?余华、梁实秋、胡适、金庸是否会取代鲁迅?这就成了伪命题——社会已进入多元化时代,语文所选课文理应百花齐放、兼容并蓄。所谓鲁迅等人的“经典”排名,原本就是主流价值标准下的体制产物,语文教材当然不必照搬。

  我们知道,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还是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基础平台,其本不该承担更多文化批判的是是非非。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背离了“语文”的真正含义,成了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读本和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教材所选内容自然比较单一。

  所以,近年来针对语文教材的改革,鲁迅作品“大撤退”,梁实秋、胡适、金庸、余华等具有语言性、文学性的高水准作品入选,就是“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有关方面针对本次争议的回应)的体现,是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这一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体现。

  只不过,一个鲁迅的“进出”就争议很大,显见“语文”回归不会一帆风顺。但是,社会理性日渐勃发、教育理念日渐透明和开放,也注定“语文”必须回归——这既是语文课的需要,也是培养民族归宿感、文化认同感以及提升文明素质的需要,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这一根本目的的需要。

  几本教材的改革就阻力重重,宏大的教改推进难度更可想而知。好在,路漫漫其修远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切都有希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