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辣评:先直面语文再谈“鲁迅大撤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10:55   橙网-重庆时报

  2010年多地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删除,编剧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9月8日《广州日报》)

  事实上,自高中课改以来,每年都会有关于语文课文删改的争论。去年就曾经因为鲁迅文章的大幅减少引起了舆论争议。语文教材究竟该不该“去鲁迅”?倘若放置在当下语文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语境中,鲁迅作品在校园中遭遇的尴尬不言而喻。

  这或许正是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根本原因。比如,有人认为鲁迅作品有时代隔膜,作品不具备现实意义;也有人觉得,鲁迅文章晦涩难懂,不适宜现代人品读。当然也不乏力挺鲁迅者,认为鲁迅作品所具备的深刻时代意义、批判反思精神及至文学价值,值得国人奉作经典代代传承。

  一片喧嚣声中,语文教学中那些空洞、僵化、机械单一的语文解读手法,这些无法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读懂经典的语文教学方式,却很少得到关注。事实上,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沉溺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些粗鄙层次的提炼总结中,解读作品不是对作品文本、文章生命力、历史文化背景的感知透析,而只是转化为空洞与僵化的总结概念。很多时候,教学离了教参就无法进行,学生学完语文甚至连作品全文都未能看完。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读不懂鲁迅就几乎成为一种必然,而即使换上其他经典,提升整体语文素质可能也将陷入无力。

  “语文教育要直面文本,直面语文,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这是北大人文学者钱理群说过的话。如果语文教学不能重回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的语言学习始终陷于单一僵化的总结提炼与课本阅读,而在课外陷入一种普遍的阅读贫困时,讨论鲁迅是否从教材中“撤退”实际只是伪问题。

  本报评论员  李妍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