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借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举办“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聚集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以期以民间视角探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梁晓燕:我们就开始。今天晚上是一个自由交谈,主要今天一天大家听了脑袋胀胀,有什么话说的。但是有一点,因为有这么多人,希望我们讨论时候时间稍微控制一下。我想一个人最长一次发言不要超过十分钟,我会看着时间。如果你没发完言我劝你停一停,等一会儿再用另外十分钟。
今天话题讨论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大家都在一线、都是从事教学、从事管理工作。从我自己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什么样课堂和我的这种希望,现在我的课堂是不是这样?我的课堂比如你要是校长,你们学校课堂是什么样?你想用什么办法,能不能达到希望的课堂?从这里谈起,可以随意谈。我们希望有不同意见争论,也不必很介意。
张兰久:我来自重庆彭水第一中学,重庆市去年实行新课改,所以说我们现在高一全是第二年,因为我们学校比较特殊,它是09年才成立的一所高中,现在两年多就有八千多学生,老师有五百多,老师基本这三年招新老师,都是大学本科刚毕业,我们学校校长特别想课改,但是理念确实特别。因为老师刚毕业,过程当中出现一个难题,因为开放课堂学生掌握知识可能比他多,问的他回答不了,传统课堂我光讲自己的,学生连提问时间都没有,年轻教师用传统教学方法更好控制,老师刚开始参加工作,这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比如说我们有一天上13节课,早晨一节早自习、上午五节正课,从七点开始一直上到十二点,下午三节课,晚上四节晚自习,我分管高一。
主持人梁晓燕:新绛中学只上半天课。
张兰久:我建议至少五节自习别让老师去,因为新老师课讲不完,要拿到自习课讲,希望各位老师给我们提好的建议?
主持人 梁晓燕:现在校长很多,今天我们就是交流,刚才这位老师已经提了两个问题,简短把两个问题重复一遍?
张兰久:我们老师很新,都是近三年毕业,但是驾驭课堂很差劲,怎么让新老师更好驾驭新课改的课堂?第二怎么改变每天上课这么多?
主持人 梁晓燕:我觉得这次初中来的多。
汪兴益:我来自安徽铜都,年轻教师可能比有经验的教师转型更快,所以我们希望年轻教师从职第一天,就成为教学的起跑线。年轻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承担责任、使命最大。关键怎么相信老师,一定要建构起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符合我们当今非常先进的教学思想,就是非常主要的教学思想就是进步主义思想,让年轻教师尽快上轨道。我们双语学校要求一个星期时间通过技术通行证。传统课堂是点线式课堂,有两种,一种完全一人堂,教师无论从教学力量、还是知识传输单项单兵,还有一类名师都可以归纳点线式课堂,所有问题设置都要把学生诱导到他所需要的答案,有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怎么保证班上每个孩子随着你思维考虑。这种课堂是极不好把握的课堂。
第三种课堂把学生放在学习最前沿,当我们孩子始终考虑一种,我们老师把知识学习不要作为目的,知识掌握多少真的不重要,重要是把知识作为手段,引导我们孩子形成自己的能力,让老师获得生命快乐。我们双语学校由课堂走向课堂改革全部。
主持人 梁晓燕:其他人顺着这个话题愿意回应,年轻教师没有那么强的传统教学包袱,他们弱点没有办法把控课堂,这个时候我们给年轻教师什么样引导?
张涛:成都第11中学。在我们一线学校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掌握课堂方面,我非常赞同汪校长谈到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老师自身理念应该尊重生命的课堂,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他们有他们优势,一个他们比较年轻,接受新生事物很快,第二刚刚出来以后本来没有固定的套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比很多老教师摒弃传统的东西再调整,可能难度小一点。
在我们学校就是建立青年工作室,专门为青年教师成长服务,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培训机制,从我们教师发展规划,每一个老师做人生规划,学校指导下让年轻老师做人生规划,按照人生规划路径学校搭建一些平台,做相应的指导。对于教学基本技能上边,我们都有一些专题课程设置,让他们在实践当中知道怎么具体做事情。
第二个方面让我们青年教师,构建这样课堂不仅仅局限自身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大课堂,从校内校外相结合,从我们老师自身阅读、从老师参与相应拓展训练,让他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体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然后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如。
重庆实验二小:我不太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观点,第一要认识新老师,新老师是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实际上应试教育映入脑海,不要认为他们完全新,只是目前有自己的套路,从小学一年级乃至到大学,操作模式。他们应试教育痕迹很重,他们上的课和原来老师惊人相似。
第二点新老师怎么办?毕竟是新,但是缺乏经验,先学技术,怎样备课、怎样抓住难点?21世纪西方教育学有两大命题,第一教育是科学,第二教育是艺术,既然是科学是可以复制。
第三点对新老师开始可以制定模式或者框架。还有新老师不急,有些东西教不来,必须体验。就像爱情一样,必须交朋友。
主持人 梁晓燕:我们可以扩展一点问题,不是局限这个问题上,其他人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月刊编辑:我们称呼某类教师叫新教师,有些年轻教师刚毕业他的心灵是陈旧的,这个心态很重要。这位老师讲都带着童年经历走进这个岗位,成长就是排毒的过程,人的成长忘掉被教育的那些东西。爱因斯坦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忘掉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当然这个跟集权政治有点关系。
回到刚才这位老师说的新教师怎么办?我觉得不断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学生,所有课堂肯定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现在对学生研究觉得远远不够,可能止于课堂本身。这两年有几本书,叫《拯救男孩》,我们先不说这些书写的怎么样?反映一种社会情绪,大家都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年级男孩子特别弱势?两个原因,第一现代教育体系更适合女孩子,对平衡、中庸,包括女教师比较多温和的方式,比如实物教学很多老师拿出玩具熊,很少拿出枪支作为教具。第二个原因男孩子发育肯定比女孩子慢。
所以一定要回到学生这个基点研究教学、研究课堂,如果没有把学生研究透,肯定不够。前不久也参加中国基本教育理论年会,李副会长提出一个观点,加大学生研究力度。我们明年重点走向研究学生,我们连续三期关注学生,比如采访文科状元,我们会恢复状元有经验、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经验,研究他的背景。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