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3所百年学校挂牌 最老小学600岁

2012年08月30日08:26  北京日报    

  北京,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近代以来,一批新式学校的建立令北京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策源地。100多年来,这些新式学校历经洗礼,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这是首都的财富。

北京二中1921年毕业证书(杨春霖父亲的) 北京二中1921年毕业证书(杨春霖父亲的) 
谢氏楼,建于1903年,以潞河书院校长谢卫楼先生的名字命名。 谢氏楼,建于1903年,以潞河书院校长谢卫楼先生的名字命名。 

  昨天,一块书有“百年学校”4个大字的铜质铭牌挂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秋日阳光的映衬下,这个现代化校园显露出古朴与典雅。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作为《“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2年度折子工程,今年,全市从44所申报校中评选出了首批33所“百年学校”。这些老校历史悠久,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创造性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是首都教育和首都文化弥足珍贵的财富。

  首批“百年校”西城最多

  来自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约有100所,除高校外,有七八十所是中小学。“由于高校有其特殊性,所以,今年评选首批‘百年学校’只针对中小学。”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壑说。

  首批“百年学校”主要集中在东城和西城两个老城区,以小学居多,少部分是中学,还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东城区有11所,西城区有13所,海淀区有两所,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各有1所。

  首批“百年学校”中惟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是北京市盲人学校,该校创建于1874年,距今已有138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本市惟一一所视障教育学校。学校前身是瞽叟通文馆,由苏格兰人穆·威廉创建。1954年8月,市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盲童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盲人学校。

  最老小学600多岁

  首批挂牌百年老校中,大部分是市民耳熟能详的名校,比如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第四中学等。

  在这些学校当中,府学胡同小学的办学历史最为悠久,足有600多年。据了解,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368年创建的大兴县学,后为明清两代顺天府府学。1903年,顺天府学的东半部分改为学堂,称顺天府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名京师公立第二十八小学校,其后又多次易名。1949年改称北京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小学,1958年定名府学胡同小学。

  如今,该校完整保留了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建筑,加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构成了“活”的教育博物馆,更是家长[微博]和学生心目中的热门学校。

  北京市第四中学,其前身是1907年在西什库成立的顺天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定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1968年,由男校改为男女合校。1956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学校,1988年改为纯高中校。2004年恢复初中。100多年来,该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

  普通校里也有“老字号”

  一些鲜为人知的普通校,也拥有显赫的百年历史。“如果不是看到入选名单,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所学校,而且还是百年学校。”在授牌仪式现场,一位从业多年的老教师指着一所普通校感叹。这所普通校名为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其前身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金台书院。有史料称,金台书院的前身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顺天府尹钱晋锡创办的“首善义学”,金台书院的前身。

  “的确,有的百年历史老校没能再现昔日的办学辉煌,这种没落是由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所以才导致现在知名度不是很高。”李壑解释。

  记者注意到,一些看似少为人知的学校,其历史也源远流长。例如,北京市密云县第二小学的前身就可追溯到1594年,那时称为白檀书院,1904年改为密云高等小学堂。1919年,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体育等课程,并另设分校。1928年改为密云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增设常识、历史、三民主义等课程。1949年,改名为密云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改为现名。

  年逾百岁未必能挂牌

  今年3月,“百年学校”挂牌活动正式启动,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评选工作。最终,经学校报名、区县教委推荐、主办单位初审、专家论证、市教委批准,评选出首批33所学校。

  作为最重要的一条遴选标准,参评学校实行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必须得追溯到1912年及以前。但年龄超百岁的学校,未必就能挂上“百年学校”的牌匾。依据评选标准,挂牌学校历史脉络必须清晰可考,办学必须具有传承性。所谓传承,是指学校要重视校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校志、年鉴、大事记的编写工作,设有校史馆或校史展览室。

  “整个评审过程中我们都非常严格地执行这些标准,宁缺毋滥。”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启定告诉记者,“虽然学校申报材料很充实,但有的学校把年头算错了,还有的学校建校时间模糊,所以没能入选。”

  “百年学校”不会搞特殊

  对于评选“百年学校”的意义,李壑明确表示:“此次活动不是评选重点学校,而是强调学校的内涵发展,重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会对学校有额外投入。”

  李壑说,一所学校经历100多年后仍然存在,非常不容易,必然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我们希望这些学校能够总结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实现传承、弘扬、创新和发展,引领、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

  据悉,“百年学校”挂牌后,将在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举办校史展。如果有学校来“取经”,“百年学校”还要在文化建设等方面负起义务指导的责任。

  对此,俞启定评价,北京的教育近1个世纪来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首批33所“百年学校”的挂牌将进一步扩大首都的影响力,对于全国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不为人知的百年校史

  金台小学

  金台小学坐落在天坛公园北侧的东晓市大街。它的前身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金台书院。

  学校校园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三进式四合大院。临街的校门坐北朝南,深檐飞椽。从南向北俯瞰全院,原金台书院大门、垂花门、讲坛正轴居中;官厅、文场、厢房东西对称,左右拱抱;最后是朱子堂,与左右文场相衔,合围大院,中规中矩;所有堂舍都是蓝砖青瓦,雕梁画栋,厚重古朴中透出几分庄严神圣。

  经考证,金台书院是北京历史上“窦氏书院”、“潞河书院”、“汇文书院”等二十多个书院中惟一保存下来的最典型、最完整的一座书院。爱新觉罗·溥杰曾为其题写“金台书院旧址”牌匾。1984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宸垣识略》一书记载:“金台书院在慈源寺东,本义学。康熙四十年,圣祖赐书‘广育群才’,乾隆十五年改为书院,有御制碑”。还有史料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为官清正、恤民怜贫的顺天府尹钱晋锡将大兴、宛平两地让贫困子弟免费读书的“义学”合并起来,租用降清明将洪承畴赐园的几间房屋为校舍,称“首善义学”。这就是说,金台书院的前身,是由顺天府尹钱晋锡创办的“首善义学”。

  “首善义学”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经大规模扩建修缮后,改为“金台书院”。除吸收顺天府学童读书外,主要用于全国各地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集中封闭备考。书院东西文场、厢房就是备考者的教室和宿舍。

  自二十世纪初金台书院改为学校开始,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学校也几易其名,但原金台书院所有建筑基本上完整保存下来。

  1915年,这里改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初高级小学,面对周边龙须沟、金鱼池等贫民聚居区,校长郑维杰首创 “简易小学”,广招贫困学童的举措深得人心。

  新中国成立前夕,教师地下党员翟林、张福臻、周吉全团结进步师生创办读书会,教唱革命歌曲,策划罢学游行,在国统区秘密播撒星星火种,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保护金台书院这一文化瑰宝。

  1951年,北京市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在金台书院旧址上建立。但在十年浩劫中,十几代人精心呵护了200多年的“广育群才”匾额和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被毁损殆尽。

  1973年,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校改名东晓市小学。八十年代末,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胡絜清重新题写“广育群才”匾额,九十年代初冰心老人写下“专心地读书,痛快地游戏”寄语,这所饱经风雨的书院小学,才慢慢走出历史阴影。2000年,市教委将东晓市小学改名为“金台小学”。

  延庆县第一小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为推行新学,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委派推行新政的人担任地方官吏,派遣学子留洋学习。当时,热衷教育的州牧周文藻正在动员永宁世家子弟池光宾主办学务,请旧县名士袁华林协助筹款。正巧,早在四年前“戊戌变法”时去日本留学[微博]的延庆学生高撰春此时毕业回国,也参与其中。他们几经策划,在冠山书院旧址上办起了延庆第一所小学校,名叫“延庆高等小学堂”,由精通古文、擅长数学的袁华林任校长,高撰春管学务。

  当时,延庆高等小学堂有两座讲堂,内院讲堂可容纳60人,外院讲堂可容纳30人;有办公室12间,教室、住室、客厅、饭厅共15间,还有一些挂图、书籍和教学、办公、生活用具。

  延庆高等小学堂学制两年,加预科一年,共三年。聘中文教师讲“四书五经”;西文教师讲数学、自然、地理。最初几年招生人数、生源已无从考证,据后来的学生回忆,前几届毕业生合影,校门上插着龙旗,学生头戴红缨帽,身穿马褂。

  1905年,延庆高等小学堂创办师范传习所。对小学毕业生进行为时一年的免费培训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民国初年的延庆县高等小学,学制仍为三年;课程以国文为主,《左传》、《东莱博议》是必修课;三年后毕业要考试,不及格要留级。学生除附近走读生外,多为四乡富裕人家子弟。当时学生地位很高,学生在火神庙看戏,官方要给他们搭凉棚,派巡警保护。

  1937年8月26日,日寇侵占延庆城,成立伪延庆县公署,开始推行奴化教育,致使学生大批流散。学校更名为“延庆县第一高级初级两级学校”。当时,延庆两级小学分南、北两个学区。北学区校长吴堃因拒绝开设日语课而受到督学打击。

  一次有日本指导官出席的“建国操”比赛中,南学因做操整齐被定为“模范学校”,命名“延庆县第一两级学校”,北学因做操“不认真”,被定为“延庆县第二两级学校”。

  1949年,“延庆县立城关完全小学”在北学原址成立。1964年,学校被确定为延庆县重点小学,直属教育局领导,下设十个分校。没多久,文革开始,“重点学校”的名称作为“师道尊严”受到批判,学校改名为“延庆镇工农兵小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叫“延庆小学”。1998年,学校更名为延庆县第一小学。

  昌平区西贯市回民小学

  西贯市村是北京市117个民族村之一。全村890多户人家,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回族。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在京、津等地兴起,西贯市村回民中有七位先贤第一笔捐资1050两白银,以清真寺为校址,办起了回民新式初等小学堂。

  后来,学校改名西贯市国民小学,得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乡村教育实验区的援助,增加了五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成为完全小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敌伪势力为实行奴化教育,在西贯市阳坊镇设了一所两级小学,把西贯市国民小学合并过去,还要西贯市国民小学每月摊派2300多斤玉米、煤炭及杂费交阳坊小学,内困外压,国民小学被迫停办。

  1947年元月,西贯市村民向昌平县政府递交在清真寺成立“伊光完小”,恢复国民教育的报告。昌平县长批准成立西贯市“伊光完小”。

  1949年3月,学校学生不断增加,清真寺无法容纳,西贯市村回族老人李明夫毅然捐出他家的16间房屋和3亩菜园子,让学校作教室和操场。李明夫还将一面做工十分考究的镜子捐了来出,让学生正冠正容,六十余年来,镜子仍然完好无损。

  1981年6月17日,市政府批准西贯市小学为“西贯市回民小学”,列为昌平区民族重点学校。记者 贾晓燕

  相关链接 

  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名单(共33个)

  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

  北京市第一中学

  北京市第二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北京汇文中学

  西城区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顺城街第一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第三中学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北京市鲁迅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小学

  北京市盲人学校

  通州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顺义区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心小学

  昌平区

  北京市昌平区西贯市回民小学

  大兴区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小学

  怀柔区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

  密云县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小学

  延庆县

  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小学

  百年学校遴选标准

  (1)历史:学校实行近现代学制的历史追溯到1912年及以前,历史脉络清晰可考,办学具有传承性,考察学校名称变化、地址变化、办学性质变化及三者间关系。

  (2)传承:学校重视校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积极开展校志、年鉴、大事记的编写工作,设有校史馆或校史展览室。

  (3)特色:学校传承优良办学传统,有独特的办学特色,获得同行认可。

  (4)影响:获得社会认同和好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