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一词涵盖了太多东西,恐怕专家学者也无法轻易说透。不过,南京一小学却开设了“生命”课程。本月2日上午,记者在南师大附中新城小学旁听了一节有趣的“生命”课。
该校负责“生命”课程的侯俊东书记告诉记者,学校正在把“生命”课程打造成精品校本课程,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体验,在轻松自由的课堂里,把生命知识教授给学生。
课堂:没课本 看起来就是玩
2日上午9点多,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四(2)班的教室里,正在上一节“生命”课。记者看到,孙老师借着PPT在讲课,讲台下孩子们围成一个圈,他们的手上没有课本。
当天的主题是“蒲公英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去了6个地方,分别是石头缝、湖泊、沙漠、楼顶、阴暗的角落和草地。只见孩子们分小组在课堂中间表演,一会儿蹲下,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跑起来……表演着飘到不同地方的种子。
表演结束,只有飘到草地上的蒲公英种子生长了,孙老师便引出了植物生长的三要素(阳光、土地和空气)。紧接着,孙老师放了一段植物光合作用的小视频,孩子们通过复述知道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又动起手来绘画蒲公英长大的样子。
课程的最后,孙老师放了一段“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视频,告诉孩子们万千颗种子中只有几颗能成长,然后请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孩子们抢着要发言,有的说,“万千个人只有几个能成才”;有的说,“为了繁衍后代,植物不惜一切代价”;还有的说,“应该保护植物,保护生态”。孙老师表扬了每一位发言的同学,没有布置任何作业。
学校:最大的魅力是体验
孙老师是新城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近年来也参与学校的“生命”课程开发与教学,她告诉记者,“蒲公英的种子”属于生命基础课,在“生命”课程的第一单元。该课程安排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之中,此前主要在五、六年级开展,现在也部分推广到三、四年级。
记者采访了负责该课程的侯俊东书记,他说,学校研设“生命”课程有两三年了,它是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是学校的研究小组设计的,小组成员的老师来自科学、数学、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这门课没有厚厚的课本,不用写作业,让孩子动手准备、亲身体验,自然地认识动植物的生命和自然界,最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与珍爱生命。
(记者 潘冬)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