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因“请家长”从教室跳楼自尽(图)

2014年11月10日14:34  重庆商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因老师一句“请家长”,14岁男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老师一句“请家长[微博]”,14岁男孩结束自己的生命

  00后为何“想不开”?

  11月4日,湖北十堰,一名中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从4楼的教室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新闻界来说,这只是众多新闻中并不特别起眼的一个,原因很简单,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类似的悲剧:仅仅因为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甚至有点可笑的理由,这些“00后”便轻易选择了放弃生命。

  这些鲜血,让网友们不由讨论: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容易“想不开”?

  被要求“请家长”

  14岁中学生自杀身亡

  近日,网传湖北一初中生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记者经向湖北十堰郧县多部门联系核实了解到,确有此事发生,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了解,11月4日,湖北郧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男生金某某在早自习时看小说,被班主任陈某某发现后批评了几句,并要求罚站。上午物理课时他又在课堂下象棋。10点50分左右,班主任把他和另一名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并要求请家长到学校。10点56分左右,金某某从办公室出来后,从4楼教室跳楼自杀身亡。

  湖北郧县初中生自杀事件发生之后,也有部分网友联想到各地频发的教师体罚侵犯学生的恶性案件,质疑当前教师管理规范问题。据当地宣传部门介绍,班主任陈某某并未对学生说任何过激话语,目前,陈某某思想压力很大,当前仍正常任教,但当地教育部门很有可能会追究其一定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该学生年仅14岁,其父母在十堰城区做生意,金某某平日借宿亲戚家。目前,校方正在协调金某某善后事宜。

  青少年自杀频发

  5个中学生里 有1个想自杀

  近期,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今年10月网曝江西8岁女孩因害怕学校体罚而自杀,虽然校方否认了完不成作业会被体罚的说法,但小女孩喝农药死亡的悲剧却无法挽回。9月6日,江西一天内发生两起中学生分别跳桥、上吊自杀事件。今年8月,辽宁阜新市育才中学高中部女生王某某,在军训期间因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回家后跳楼自杀。

  据新闻媒体披露:近几年我国每年自杀人数总计为10多万人,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学生自杀的情况以中学生最为严重。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15岁至30岁的青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是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北京大学[微博]2009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初中生自杀率最高

  男生更易“想不开”

  11月8日,网上发起“初中生被批评后跳楼,你怎么看?”话题,记者看到短短几小时内有近万名网友参与讨论,71.16%网友投票认为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许多网友表示,频频发生的此类事件折射出,当前少年亟待补好挫折教育。

  每当出现一起自杀悲剧,都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的反思。但可惜的是,这种报道总是时不时跳进眼帘。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同辈关系、遭遇不测、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在个案出现后,专家学者所指出的原因。但对于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还缺乏数据分析。

  近期出版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文章作者,也是出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讳莫如深”的苦恼,只好对2013年媒体上对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进行统计,共搜集了79例。通过分析,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在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从自杀成因来看,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

  “00后”的世界

  有强烈的反叛意识,自我中心

  爱看动漫

  很难不近视

  物质富足,快乐匮乏

  喝可乐,吃洋快餐;

  对网络十分依赖

  喜欢使用火星文+各种符号

  体质下降,忍耐力差,吃不了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青少年自杀教育心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