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北京理念”引领教育新生态

2015年04月30日10:08  现代教育报     收藏本文     

  2014年以来,北京市大力度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推进公平和提升质量,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际获得”,打出了一系列均衡组合拳,交出了一份高水平的“首都答卷”。“公平、均衡、优质”成为教育综合改革“北京理念”的代名词,一幅“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的新生态图景尽现公众眼前。

  进一步观察,由于历史固有惯性以及现实利益的纠缠,这一美好图景真正实现并非易事。教育新生态首先是要教育回归到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让所有的学校和学生“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学校和学生还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我们的教育资源还习惯于向老牌名校倾斜,我们的教师还习惯于优先考虑“尖子生”,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的教改生态。

  “北京理念”的精髓在于着力以“两个杠杆”撬动“两个突破”,即: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以入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杠杆,撬动素质教育与减负问题的突破。其核心主旨,就是通过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和分配,引导资源过于集中的学校扶持资源薄弱的学校,使生源、师资、教育经费投入等重要资源配置指向教育公平、均衡,用高质量的公平满足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然而,任何改革落到实处都,亟待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面对改革,还沉浸在狭隘的升学政绩观、减负政绩观中,如果我们的校长面对改革,思维还停留在“抢生源”上;如果我们的教师面对改革,认识还局限在“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别和分类上,再漂亮的顶层设计、再完美的改革理念在执行层面上也只会大打折扣。

  可见,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新生态,首先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突破个人的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转变教育观念,苦练内功,踏实办学,潜心育人。其次,教育新生态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办学质量的实际提升和学生的最终实际获得上,这也正是创建教育新生态的重要内涵。

  此次北京教改明确给出首都教育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位以及招考改革的具体做法,实际上正是重新构建教育新生态的价值取向,让教育和教学回归教育常识和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本源,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立足于学生需求发展教育。

  展望未来,构建教育新生态固然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但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能和作风上首先做出改变才是关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媒体发起了一个关于“校长和老师的时间都去哪了”的调查和讨论,结果显示,1万多名校长和教师中,84%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跟教育不直接相关的活动太多,让学校疲于应付,而教师为了职称、晋升等也不得不忙于准备各种公开课、评优课等。可见,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界定、厘清自身和学校的权力边界和职能分工,还校长以办学自主权、还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育行政部门率先遵循教育规律,不功利、不浮夸,办学者和教育者才可安静办学、潜心育人。如此,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校各美其美、学生各得其得,人人不求最好、但求适合的教育新生态局面就会悄然到来。如此,一幅“北京理念”下的教育新生态才会灿然可期。

文章关键词: 北京理念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