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必读:家庭教育别让妈妈唱“独角戏”

2015年08月03日11:22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很多家庭中,都是妈妈在带孩子,而爸爸忙于工作,可能很少能与孩子沟通。

  父亲也是育儿的主角

  现在,很多年轻夫妇的家庭分工都是一种模式:丈夫在外忙事业,挣钱养家;教育子女的任务由妻子承担,做父亲的基本不介入。有的父亲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情况不闻不问,成了孩子抚养教育的“局外人”。

  父亲缺席子女养育

  孩子抚养教育的任务由母亲一个人承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家庭是因为父亲不负责任,认为自己是做大事业的,抚养教育小孩子这种小事无暇过 问;也有不少的家庭是母亲主动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一切事务,说:“我先生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的事,我一个人就可以,免得影响他的事业。”

  作为女性,有一些天然的、一般男性所不能比拟的长处,诸如感情丰富、细腻,做事考虑细致、周到,对人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等等。

  母亲怀胎十月,新生儿呱呱坠地首先投入母亲的怀抱,孩子是吃着母亲的乳汁,闻着母亲的体味,看着母亲的微笑长大的。孩子跟母亲感情更深切,关系更亲近,在情感上对母亲也更依恋,这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

  孩子从情感上乐于亲近母亲,也愿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母亲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把孩子交给她们抚养教育,是让人放心的。然而,女性自身也有她们难以克服的弱点,比较敏感、心理承受力较差、有时会唠叨挑剔,等等。这些弱点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是不利的,我们要正视这 一点,并且利用父亲的养育优势进行弥补。

  爸爸作用不可替代

  我主张父亲在抚养教育孩子中不能缺席,并不是小瞧母亲、无视母亲的优势的意思,而是希望在孩子的抚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父亲的长处,使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和谐。

  许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详细比较了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发现:常与母亲相处的孩子具有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擅长社交的特点;而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胜一筹,独立感与自信力更强。也就是说,父亲在增进孩子智力方面优于母亲。

  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不仅智商高,而且人际关系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开放、包容,带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魄。这是单纯由母亲抚养教育难 以做到的。

  在美国,1998年6月出版的《父母》杂志中提到,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下列影响:一是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二是父亲使用的语言更丰富、更复杂;三是父亲对孩子管束更多;四是父亲更好地帮助孩子发挥潜能;五是父亲更多地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作用;六是父亲对孩子成长推动作用更 大;七是父亲更有效地促使孩子社会化,为他走向社会作准备;八是父亲支持妻子,关心孩子,影响孩子形成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反,如果小孩子的抚养教育完全由母亲负责的情况不改变,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缺乏阳刚之气,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的柔弱、怯懦。美国专家用30项社会行为指标对生活在无父亲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孩子中,忧虑、抑郁、孤独、多疑、任性、多动、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速度都不及正常家庭环境的儿童。有专家报告,婴幼期缺乏父爱的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学龄前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智商测试也落后一大截。缺乏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 多、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性行为。

  “夫妻搭档”是最佳选择

  父亲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只由父亲单独抚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不利的。父母共同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是最佳的“教育资源配置”。

  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抚养教育,可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还可以集思广益,集中父母两个人的教育智慧。父母两人一起育儿,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方法也更多样化一些,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单独养育出现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等问题,抚养教育效果会好一些。由父母共同抚养教育子女,可以使孩子将父母的长处兼收并蓄。在父母共同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善人格和气质:使男孩既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又有感 情丰富的特点;使女孩既有女性特有的温柔,也不失坚强的性格。所以,我认为,“夫妻搭档”共同抚养教育孩子,要比母亲一个人“单枪匹马”好得多。

  父亲说:我陪儿子玩创意游戏

  作为一个5岁男孩的父亲,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我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很喜欢给孩子讲故事,或者陪他一起听音乐、看动画片。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则喜欢和他玩一些小创意游戏,让儿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乐趣,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子最喜欢和我一起玩立体拼图。每当买来一个新的立体拼图,我和儿子会先找出一些相应的模块,一步一步地拼成汽车、火车、轮船等模型,他最得意的一个作品是和我一起拼成的“神舟八号”。

  后来这些模型拼熟练了,儿子开始主动打乱模块的顺序,然后创造出有情景的作品,还会和我介绍他的模型功能。有一次,他独立拼了一个戏台,中间有一个小人在演戏,戏台的两边和后边都有台阶,他说:“爸爸,这是我在唱戏,这些台阶是我下台的时候用的。”他又把四五个小人拼在一起:“这是爸爸妈妈和小 伙伴在看我!”现在,儿子早就成为拼图游戏的主角,妻子也对我赞赏有加,她还主动担当摄影师,给我们父子俩和作品合影留念。

  儿子还喜欢和我捉迷藏。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和我玩这个游戏,他说:“和爸爸捉迷藏,特别神秘、刺激,爸爸总会藏到我找不到的地方。”的确,为了让儿子找到做侦探的感觉,我可是动了不少脑筋:我会把鞋脱了,放在床的下方,床上的被子弄得拱起一团,好像里面藏了一个人的样子,儿子会以为我就藏在床上的被子里,但是掀开一看,空无一人。他蹑手蹑脚地走到一个轻微抖动的窗帘前,拉开一看,哇,原来爸爸藏在这里呀!我告诉他,这一招叫“声东击西”——把鞋子脱在显而易见的位置,是为了迷惑敌人,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让敌人以为他一定藏在床上,但实际上他是藏在别处的,这样他真正藏身的地方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了。儿子很快就学会了这一招数,还对之进行了“升级”,他把自己的帽子或衣服用衣架撑着,而自己却藏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每天放学,儿子都会让我和他玩创意绘画,因为我从不要求他画得像,每次画完还会听他讲画中的故事。有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他看到一本钢笔字帖:

  “爸爸,我还没有这样的图画书呢,给我买一本吧!”我说:“这个不是图画书,是用来写字的本子,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再写。”儿子坚持要买,我只好依了他。

  回家后,儿子端坐在他的小书桌前,叫我们看他“画画”。他先用蓝色的笔“画”了两行字,说这是“水系”,然后用红色的笔“画”了两行,说这是 “火系”,又用绿色的笔“画”了两行,说这是“草系”,最后用黄色的笔“画”了两行,说这是“土系”。儿子“画”完,抬头看着我和妻子:“爸爸妈妈,写字 和画画是一样的哦!”我和妻子非常惊奇:如同最早的象形文字来自于绘画一样,儿子从绘画到汉字的过渡,从每一种色彩到色系的过渡,显示出他身上巨大的潜 力!妻子也在一旁称赞我,因为我一直尊重儿子绘画的自主性,鼓励儿子通过绘画表达想法,儿子才可以拥有如此自由的创作空间!

  作为父亲,我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期望孩子在自由创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我和爱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分工不同、思维不同,但我们都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并且互为补充,使孩子在一种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母亲说:儿子最爱和爸爸一起“疯玩”

  先生在平时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可回到家,和儿子在一起时,却像变了一个人。和孩子一起打打闹闹,像个孩子一样。儿子很骄傲地和幼儿园的小伙伴说:“我爸爸每天下班都陪我一起玩!”

  儿子喜欢和先生玩“打滑梯”,先生坐在沙发上,伸长腿,儿子爬上去再滑下来,有时先生故意一颠,惹得儿子“啊”地一声尖叫。儿子特别喜欢先生把他举得高高的,有时儿子有些害怕:“爸爸,快把我放下来!”我也连说:“你别吓到他!”先生却会故意多举几次,之后,儿子躺在沙发上直喘气,可是没一会儿却又求着先生再让他玩一次。有时两个人拿着玩具噼里啪啦地一通乱打,先生可从来不会让着儿子,他总对儿子说:“你得凭自己的能力赢我才行。”有时儿子打不 赢就特别沮丧,先生就会鼓励儿子再比赛一场,在途中设计一下,故意输给儿子,让儿子尝到失败后再试一次的胜利。

  儿子最喜欢的还是先生带他到处游玩。他两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去海南旅游。儿子第一次看到大海,不知道有多开心。先生和儿子在海滩上一起玩沙 子,他先是让儿子垒起大碉堡,和儿子一起用双手在里面挖大洞、造房间,接着先生又把自己的一只胳膊埋了起来给儿子变魔术。儿子玩得特别疯,小手上、胳膊上 全是泥沙,一高兴又抹了个大花脸。

  从海南回来后的一天晚上,先生拿回家一大口袋细沙,又找来儿子小时的大洗澡盆,把沙子往里一倒,说:“儿子,以后这就是你的海南岛了,你想怎么 玩就怎么玩!”之后,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陪儿子在“沙滩”上堆城堡、做游戏。虽然他们经常会把阳台弄得一片狼藉,但这却给父子俩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我胆子比较小,游戏场里的转梯我不敢让儿子玩,有先生在就好多了,他在下面扶着,儿子勇敢地从头走到尾。市中心大桥人行道是透明玻璃的,我不敢带儿子走。在先生的鼓励下,儿子拉着他的手,从一头走到了另一头。儿子还对我说:“妈妈,不怕!我和爸爸拉着你的手!”现在,儿子经常和我们在大桥上蹦蹦 跳跳地穿过。

  虽然先生工作繁忙,陪儿子的时间相对较少,可是每次他和儿子的“疯玩”,都在教给他一点成长的道理,如今的儿子越来越自信、勇敢、乐观:大胆地和别人主动讲话,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时知道让着别人,有时也能坚定自己的立场,遇到挫折,经常说“再来一次”。儿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陪伴,我想,先 生不辞辛劳地陪伴孩子,看到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内心也一定是满足而快乐的。

  教师说:父亲有原则 孩子才会更独立

  在与幼儿家长[微博]交流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幼儿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母亲大多温柔慈爱,父亲则比较严厉,父母双方也会因此产生争执。其实,在很多父亲严肃的外表下,饱含着对孩子浓浓的爱意。父亲坚持原则的做法,会让孩子变得更为独立和自信。

  父亲面对孩子的哭闹,比较理性。牛牛是刚入园的幼儿,在一次亲子搭积木活动中,牛牛突然大哭起来。我抬头一看,原来牛牛不小心被积木绊了个跟斗。他一边哭一边看着妈妈:“妈妈,抱,妈妈,抱!”一旁的母亲赶紧蹲下身子,准备抱起牛牛,牛牛父亲却拦住了她。

  过了一会,牛牛停止了哭泣。牛牛父亲轻声问道:“牛牛啊,刚才是不是被积木绊倒了?”牛牛说:“爸爸打积木!”牛牛父亲并没有打积木,而是问牛 牛:“牛牛,现在你还觉得疼吗?”牛牛摇了摇头。牛牛父亲接着说:“你摔倒的时候,压在了积木上,积木也哭了,现在你不疼了,愿意去帮积木揉一揉吗?”牛 牛走到积木旁边,抱起它,一边揉一边轻轻地说:“不疼了,不疼了……”

  牛牛抱着积木走回来,牛牛父亲回应到:“我们牛牛真是太棒了!下次要是摔倒了,不要哭鼻子,也不怪别人哦……”牛牛母亲告诉我,从那以后,牛牛如果摔倒、磕到,不会再大声哭闹,而是站起来,继续向前走。

  父亲更能放开手脚,让孩子独立成长。芳芳是中班的幼儿,由于母亲的娇惯,独立性较差。有一次,芳芳母亲因工作的需要,到外地出差。半个月后,她回来发现芳芳变化很大:早晨主动要求刷牙,吃饭的时候自己拿勺子吃,甚至玩好玩具后,她还会把玩具收到箩筐里。芳芳母亲问先生是怎么做到的,芳芳父亲很平 静地说:“没什么,其实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动手,慢慢地累积经验……”芳芳母亲很受启发。

  父亲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是勇敢、坚强的人生态度。作为母亲,面对孩子的成长,要向孩子的父亲学习,理性面对、放开手脚,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地成长!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