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不知这首昔日的儿歌还有多少人记得,当中的“爱劳动”更是多少人能做到?
近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缘由是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为此,加强劳动教育被重新提上议程。
然而,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是养在“糖罐”里的独生子女,劳动对他们来说很是陌生,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行得通,加上学校的劳动教育也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加强劳动教育并不容易。
现实
学校排课,简直就像张白纸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此前一项调查显示,在调查的301所小学中,竟有30所小学根本无人任教劳动课,占调查学校的10%;即使有人担任任课教师,大多数也为兼职,占调查学校的71.4%;学校对任课教师及劳动课的检查指导几乎是空白,竟有84.4%的学校根本不问津此事;劳动所需的器材及劳动基地问题比较严重,有54.8%的学校不齐全,6.3%的学校根本没有任何器材,没有劳动基地;劳动课的实施也明显存在问题,有61.1%的学校课表上有安排但根本不上课,不是被考试或其他学科取代,就是被自习所侵占,更有5.3%的学校根本不安排劳动课。
调查表明,小学劳动课的实施较简单,无论是兼课教师还是专职教师对备课普遍不重视,其中偶尔备课的占16.3%,根本不备课的为78.7%。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了解,传授知识只是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无从谈起,使劳动课枯燥无味,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用扫清洁区、擦门窗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取代劳动课的现象占调查学校的77.5%。
调查表明,学校对劳动课的考查考试及对教师本人的考核几乎是空白,绝大多数学校从不关心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查考试。劳动竞赛的组织、安排轻描淡写,偶尔进行,这一现象占调查学校的53%,有40%的学校根本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竞赛。学校对劳动教师的考核更是无从谈起。
难题
师资不足,老师三年没招到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劳动教育现状确实不太乐观。据了解,新课程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注重学校的办学条件“软硬件”、语数英等学科的统考成绩、竞赛获奖成果等,并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评估的项目。因此,基层中小学往往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在课表上,应付检查,但遇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就改上其他课。
不过,在广州也有不少学校坚持让学生参加劳动。比如华师附中虽然没有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却把掌握劳动技能作为一项活动坚持下来。每年的初一、初二学生都会开展到野外生存夏令营,高二学生则会开展到农村的学农活动。除此之外,平时学生在学校也要负责一些包干活动,比如负责学校的清洁卫生、宿舍的环境等,此外还有一些志愿者活动,自我管理等。
华师附中副校长肖朝云表示,现在的小孩在劳动的积极性和能力上,跟以前不一样,他们可能在家里什么劳动都没有做过,学校只能在活动中渗透一些劳动技能,但还是会遭遇到很多困难。
“现在很多高中都在开展通用技术课,这类似于劳动与技术课,但该课程的老师我们三年都没招到。”肖朝云说,目前多数学校都没有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教师,因为师范教育没有配套培养相应师资。
肖朝云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的教材也很欠缺。据了解,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材开发滞后,从教材内容看,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没有很好解决。
此外,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劳技方面的督导评估权重比例少,学校对劳技教师评价没有明确的准则,教师职称的评聘相对困难,使得现有劳技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优秀的劳技教师极少。
现状
单靠学校,后劲明显不太足
《意见》强调,要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落实相关课程,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要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且要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广州市的不少中小学也有开设相关课程,甚至在幼儿园也有进行普及。
比如在广州市越秀区的中六幼儿园,专门为小朋友开辟了园地种菜,每天让小朋友轮流去给蔬菜浇水,观察蔬菜果瓜的成长变化,到了收成的时候,还让小朋友吃自己种的菜,让孩子们对劳动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在荔湾区的芦荻西小学,每周也专门用两节课让学生选修各种课程,包括了烘焙班、手工制作等。据该校校长黎惠娟介绍,这些课程并不是单一的劳动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校也没有专职的老师,只能是老师自荐一些自己能力比较强的劳动技能,比如有些老师会剪纸,那就教剪纸;喜欢玩烘焙,那就教学生做。
黎惠娟校长坦言,开设这些劳动与技能课程,单靠学校力量明显不足,为此也在寻找各种资源,比如挖掘家长[微博]资源,邀请具有某方面技能的家长进校上课,或者是寻求一些社会资源,找一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来教学等。
然而,也有老师表示,开设家政、烹饪、手工等课程需要很多条件,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必须完善配套才行,否则还是流于形式。
建议
家庭内部,要重视劳动教育
《意见》要求,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实际体验、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意见》要求,要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师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此外,要加强资源开发,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
然而,有不少老师表示,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能只是靠学校培养,家庭的劳动教育也很关键。
这个暑假,正在全国各地发起“不要爸妈陪”活动社区负责人、教育专栏作家朱贵彩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能力,不要依赖于他人。从小要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活动让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们一起当了回“小大人”,从清洁工、商家到城管,从警察、保安到艺人、记者、临时工(可以不断变化职业),体验自己赚钱自己花的生活。
然而,在活动中发现目前7到15岁小孩的劳动能力都比较差,“孩子们动手能力普遍偏差,不想做事,不会做事”。经过48小时的训练,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意识到了父母工作很辛苦,赚钱不容易,以后再也不乱花钱了。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做家务,加上学习压力大,家长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机械学习,使得孩子的劳动能力都很欠缺。”不少老师和校长表示,这就是独生子女的悲哀,家庭教育也出问题,单靠学校教育是没办法扭转局面的。
《意见》要点
小、初、高分别安排一定时间劳动实践
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结果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