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北大附中的生物兴趣小组

2015年08月04日10:04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我的六年中学生活都是在北大附中度过的(1987-1990年初中部,1990-1993年高中部)。初一的植物课是倪一农(“大倪”)教的。准确地说,初一时大倪只给我们班上了2周的课,后来就由另一位到北大附中搞教研的女老师负责了。不过,初二的动物课和初三的生理卫生课都是大倪教的。大倪是1987年从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分到北大附中教书的,可以说,我和他是同年进入附中的。第一次见到大倪是一个下午上课前。那时我们下午只上2节课,生物属于“副课”,基本上都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当时大倪提前了2-3分钟到了教室(我们那届初一和初二两年是在高中楼),穿着一件白衬衫,非常年轻(他只比我大10岁)。那时我并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生物老师,于是我们在教室门口的第一次对话是:“你找谁?”“我是你们的生物老师。”。大倪的第一堂课上得非常精彩,介绍了为什么要学习植物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过,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他告诉了我们“酵”的正确读音。他当时把一个大大的“酵”字写在黑板上,然后问我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当然,好多同学都说是“xiào”,然后大倪告诉大家:“不对,这个字应该念jiào!”。随后的课间10分钟里,同学们把大倪围住问各种关于植物的问题,直到下节课的预备铃响起。临走时,大倪说“这样吧,我们生物兴趣小组每周一下午放学后有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从小就对生物(确切地说是动物)感兴趣,这个机会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个机会影响了我的整个一生。

  生物教研组

  说起生物兴趣小组,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北大附中生物教研组的情况。我上学期间北大附中只有两个教学楼:北面的初中楼和南面的高中楼。生物组位于初中楼2层东侧尽头,有两间教学实验室。北面的一间陈列着许多动物标本,中间有6个大实验台,与教室相连的一个小套间是生物老师们的办公室。南面的一间是显微镜室,为了仪器的安全起见,除了上课,学生们一般不在这间教室里活动。我在附中期间(1987—1993),生物组的主要老师共有6位,他们是谈玉英(教研组长),刘瑞林,孙圁訚,薛英翠,于璇(1989年来附中任教)和倪一农(唯一的男老师)。刘老师和孙老师负责高中生物教学,她们的办公室在高中楼,一般不来初中楼这边。谈老师当时快退休了,除了上课,一般不来学校。这样一来,我经常打交道的只有薛老师和大倪。生物兴趣小组也是由这两位老师负责的。

  步入昆虫的世界

  虽然生物兴趣小组是对全校开放的,但可能是由于薛、倪二位老师教学范围的原因,参加活动的基本上全是我那一届(90届初中)和高一届(89届初中)的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总共有15-20人,但到我初三毕业时,一直坚持下来的,我们那级只有我一人,高一届的有3-4人。活动开始没多久,小组就分成了两部分:植物小组由薛老师负责,昆虫小组由大倪负责。我自幼喜爱昆虫,所以加入了昆虫小组,大倪也就成了我的昆虫学启蒙老师。我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昆虫纲里目、科级的分类特征识别、标本采集和制作。我们当时使用的主要参考书目是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1980年版《昆虫学通论》(上册)。初一暑假期间(1988年)大倪还组织大家去了北京金山采集昆虫标本。我记得当时为了扑捉一只老豹蛱蝶,大家钻了好几条山沟。昆虫小组的集体活动基本上是在我上初一和初二的时候(1987-1989年),大倪教会了我们如何区分蛾子和蝴蝶(所有蝴蝶的触角都是棒状的),如何用昆虫网扑捉蝴蝶(要迎着蝴蝶的飞行方向扑网,捉到后把蝴蝶的双翅并拢,掐中胸破坏飞行肌),如何制作蝴蝶标本(双翅展开后,前翅后缘与身体中轴线成90度,后翅后缘与前翅前缘成90度),如何区分步甲科和拟步甲科(步甲科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且其附节模式为5-5-5),如何制作半翅目昆虫的标本(昆虫针要插在中胸的小盾片上)……我大学本科虽然读的是化学,但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微博][微博]读的却是昆虫学(Entomology)。昆虫分类(Insect Classification)是美国所有开设昆虫学研究生专业(graduate program)的大学里的核心课之一。由于我在北大附中期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门课程很轻松地就拿到了A。

  小论文和科技竞赛

  初一下学期(1988年春季)的时候,大倪通知我们要开始写小论文参加海淀区和北京市举办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我的第一篇小论文的题目为《关于蝈蝈杂食性的证明》。在当年秋季举办的北京市青少年昆虫竞赛中,我获得了参赛奖。同是昆虫小组的周欣和彭鹏(比我高一届)获得了二等奖,他俩合作的课题是有关北京地区马兜铃凤蝶生活史的调查研究。与周、彭二人同届,当时还在人大[微博]附中读初中的孙路(1989年考入北大附中高中部)也获得了二等奖,他的课题是关于北京地区天牛的分类研究。当时的发奖仪式是在位于景山的北京市少年宫里举行的。

  1989年初,我通过课外科技读物对昆虫的激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做一篇有关昆虫保幼激素的小论文。由于当时中学里不可能具有像保幼激素这样的昂贵生化药品,于是我联系到了中科院动物所的张善干老师来指导我的这一课题研究。同时我还和母亲亲自乘长途车去了趟位于良乡北关的北京市蚕种场,通过那里的王国毅老师得到了实验用蚕。同年夏天,在三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我研究了五龄桑蚕在不同时间段接受保幼激素对蚕丝产量的影响,并以此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科学小论文。1990年春季,我撰写的小论文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竞赛一等奖,并作为代表参加了当年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这个竞赛就是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它始于1982年,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在当时是全国最高等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当年6月的中考[微博]结束后,大倪通知我:我的论文已经入围大会的最后评选阶段(一、二等奖的评选),并且我要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参加8月份在成都举行的论文报告会和颁奖式。由于这是北大附中的学生第一次参加全国最高等级科技竞赛的报告会,大倪和我都格外重视,我们几乎把整个暑期都花在了准备工作上。同时我也把桑蚕的生活史和昆虫内分泌比较深入地学习了一遍。为了能清楚地介绍我的研究工作以及回答相应的问题,大倪还专门为我拍摄了一套反转片用于幻灯投影。在成都,首先按照学科领域进行为期两天的分组报告和答辩,我发挥的非常好。又过了一天,大会及生物学科的负责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赵尔宓教授(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把我找去通知说:我的论文已经被评为一等奖,并且我被选为生物学科的两个代表之一要参加最后的大会综合报告和新闻转播。当我在主席台的报告桌旁坐下后,响起了主持人向大家介绍的声音“下一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微博]附属中学的陈江同学”……

  1991年,我又在北大生物系植物专业的崔克明教授和大倪的共同指导下,研究了昆虫蜕皮激素对小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并在同年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中获奖。另外,为表彰我在科技竞赛中的突出成绩,我还相继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微博]生银帆奖(1990年),北京市第三届(1991年)和第四届(1993年)少年科学奖金质奖。与此同时,周欣、彭鹏和孙路也分别在北京市和全国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奖。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生物小组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在北大附中,乃至海淀区和北京市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一成绩与大倪和薛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那时他俩也几乎每年都会获得海淀区和北京市授予的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作为教师,大倪的性格使得他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亲和力,或者叫做“个人魅力”。毕业20多年来,“大倪”在我们每次的班级同学聚会上总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生物小组的成员都非常愿意跟着大倪做研究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大倪并没有把小组的学生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生怕别人抢了自己指导教师的头衔。相反,他非常鼓励我们走出校门去寻找老师。我认为,这是使生物小组的同学成功的重要原因。那时从科研环境上来讲,北大附中的位置得天独厚,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都在它的周围。我们生物小组众多研究课题和野外考察的背后就有来自北京大学生物系、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植物所和农科院品种资源所的大力支持。

  昆虫学家的摇篮

  在参加生物小组的同时,我还是学校田径队(跳高)的成员,最好成绩是1989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少年田径分龄赛上获得男子跳高第三名,并在当年9月举行的北京市田径传统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创造了1米92的校纪录(当时)。高中阶段我也多次在市、区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高三时最好成绩达到2米。我在附中读书的时候,科技竞赛成绩突出只能作为高考[微博]加分因素(最多20分),但不能获得高校保送资格,所以1993年我是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北大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的。大学毕业后,我出国留学选择了昆虫学专业,获得了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硕士学位和University of Georgia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Virginia Tech Carilion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

  包括我在内,当年的北大附中生物兴趣小组共有四位同学自始至终坚持了下来。其他三位都比我高一届,他们分别是:周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环境与生态学系本科、硕士,美国Rutgers University昆虫学博士),孙路(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学专业本科、硕士,美国Purdue University昆虫学博士),彭鹏(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本科、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分子、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博士)。也就是说,大倪的四位弟子最终都进入了生物领域从事研究工作,而且其中有三位获得了昆虫学博士学位。昆虫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周欣和孙路在北大附中时就对昆虫分类感兴趣,后来他们在美国读博士也是在同一领域。我的小论文工作属于昆虫生理生化,后来在美国读博士依然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因此,北大附中的生物兴趣小组是当之无愧的“昆虫学家的摇篮”。

北大附中初中1990届(5)班/高中1993届(3)班     陈江

 

 

文章关键词: 北大附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