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网站3日公布的一项文件,我国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8月4日《太原晚报》)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家家都有自来水、天然气,别说孩子,大人们需要干的活儿也很少了,即使有些“小活儿”,也用不着孩子们动手:“这些都不用你干,只要学习好,比什么都强!”
就这样,学习成了学生们的唯一任务,“德智体美”都统统靠边站,更不用说劳动了。然而,劳动虽不是目的,却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劳动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已较70后和80后大幅退化,甚至成为了一代人的灰色标签。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由于经济欠发达、家里活儿多而不得不从小干活儿的几代人,反而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劳动教育,如今日子好了的学生们恰需要补上这一课,有意识地接受劳动教育。
富裕起来就没必要劳动了吗?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城市里的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发达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我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也十分必要。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劳动并非只是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它还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
劳动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付出努力战胜困难、创造价值,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懂得珍惜、得到回报,由此建立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无疑将使他们更好地养成独立人格,并且受益终身。反之,一个怕苦怕累,习惯了由别人解决问题的孩子,自然总想着不劳而获,且攀比心强,抗挫折能力差。
重视劳动教育,关键在家庭,即父母要“给力”,敢于在高考[微博]指挥棒未变的情况下给孩子找活儿干,提高其综合素质。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外界的影响和学校的指导:在高校招生环节,有必要参考其劳动实践成绩,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让孩子参加哪些劳动,又当如何沟通与评价,需要老师给出更加专业性的指导,争取能够和公益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孩子在劳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
劳动教育是一项常态化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效应,才会让青少年真正养成劳动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