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四十一、“登州”何处? 课本第115页在介绍对外交通路线时写道:海路向东,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可课本中第116页《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和与课本相配套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只标出了扬州,却无登州的踪迹。登州在何处?在授课中学生多次请问于我。带着学生的问题,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登州在山东半岛上,唐朝时设在牟平,后移至蓬莱。 课本关系到众多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问题,应尽量减少和避免错误,以免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陕西省商南县赵川中学杨联合) 四十二、试说“根本” 课本第122页在叙述两税法的意义和作用时写道:“但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此“根本”令人困惑。 唐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田庄发展起来,政府手里无田可授,因而均田制破坏,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随之瓦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财赋不入于中央,780年,政府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可见,其实施目的主要是“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课本),客观上亦是顺应土地占有关系变化的明智之举,并不带有“根本解决”唐阶级矛盾的历史使命。 两税法扩大了纳税面,改善了生产关系,既直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多少冲击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以土地多少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必然反映,封建国家以此来调节土地占有关系较之以前用行政法令的均田制更为合理和进步,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可见,两税法符合当时社会实际,是中国财政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当然,两税法在实行了一段时期后,由于没有固定税额,统治者又想方设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增添了许多苛捐杂税,加上规定以钱折纳绢帛,出现钱重物轻的情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是封建统治者腐朽统治的必然结果,其弊决非主流,而课本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结论,大大冲淡了其历史的进步性,颇失公允。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根源于封建制度,这正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直至近代,这一矛盾仍十分突出,建国后土改的完成,才最终废除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剥削关系。唐朝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若把“根本解决”的重任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未免太苛责古人了吧。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到特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历史问题的评价需坚持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单凭道德标准,感情用事,或对历史的评价用“一分为二”、“各打五十大板”的形式主义去机械认识,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力的真正提高。近几年高考对诸如大生产运动、西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等问题的考查,其结果充分暴露了学生在评价史事能力上的弊病。对此,刘艹凡先生早就批评过:“一则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把历史事件放在它所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去,二则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出发点,用后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第3期)课本对两税法的评价不正是一个典型例子吗?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治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始终是我们教学的准则。我们不必过分地拘泥于课本,要教给学生认识历史的真谛,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又要关注其客观性、深刻性。 (山东省安丘市第五中学张吉刚) 四十三、欠周全 课本第125页:“隋唐时期,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好在“医药后”加上“等成就”。 (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四十四、名实相距甚远 课本第127页《孙思邈和〈千金方〉》,开头写道“隋唐时期,医学有很大发展”,接下来只见“唐”而无“隋”:(1)唐太宗时创办分科较细的医学校;(2)高宗时编写了《唐本草》;(3)孙思邈的《千金方》。显然,这一目的名称跟文字、内容出入不小,彼此不能相符。孙思邈之所以被尊为“药王”,不可或缺之点盖缘于其超越群伦的高尚“医德”。课本未能触及,乃大缺憾。 (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一中学刘则明) 四十五、市舶、市舶司和市舶使 请看这样一道选择题:对唐朝市舶使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 B唐政府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 C说明广州是唐朝外贸的重要港口 D说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很明显作者的意图是选B项,但课本第116页仅仅提到“唐政府在那里(指广州)设立了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市舶使”到底是行政机构还是官职名称?《中国古代史》教参第202页中说“市舶使:唐朝开始在广州等地设置的对外贸易官署,其职责为:检查出入海港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政府专卖品等,元、明两代称为市舶司。”如按教参的说法则上题没有正确答案,但《辞海》中解释:“市舶司:官署名,唐朝在广州等地设市舶使,宋代分设提举市舶司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元、明两朝称为市舶提举司,其长官称市舶使,清代不设。”另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第1卷第256页:“贡舶:又名市舶,本指明初海外诸国贡使所乘船舶,引申为明清时官府对外贸易……贡舶到达港口后,先由市舶司检验……中国商人及军民人等……也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互市,由市舶司主持。”此外,据《汉语大字典》上册第145页:“使,伶也,从人,吏声。……官名,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明清的常设官职有的也称使,如中央的通政使、外省的布政使、按察使等。近代以来派驻外国的外交官称大使等。”从“使”字所有的十六种用法来看,它并无古代的某种机构的含义。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贡舶、市舶”应指外国来华船舶,“市舶司、提举市舶司、市舶提举司”应指中国古代政府设立的对外管理机构,“市舶使”应指管理机构的官职,《中国古代史》教参的说法不对,上述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课本上应对“市舶使”作出注释为宜。 (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王辉) 四十六、“袄”()与“周”(州)两个错别字 课本上有两个错字:第128页“袄教”的“袄”字和第146页地图中“西周回鹘”中的“周”字。 “袄教”应是“(xiān)教”。教又名拜火教或波斯教,是波斯人琐罗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代波斯。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相互斗争,坚信最终光明总要战胜黑暗。他们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也拜日月星辰及天。教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到唐时得到广泛流传。唐代的长安、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祠,长安城内有胡祠、祠、西祠、南祠。 “西周回鹘”应为“西州回鹘”。回纥,是铁勒族的一支,最早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与唐关系密切。8世纪中期,回纥势力强大,744年回纥改为回鹘。9世纪30年代,居住在回鹘西北面的黠戛斯族,不断发动对回鹘的进攻,加剧了回鹘的内部矛盾。同时,回鹘因连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力量削弱。840年黠戛斯出兵10万,打败回鹘,破可汗城,杀回鹘可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四散,一部分迁往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后来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直到1213年为蒙古所灭。其中一部分迁往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而大部分迁往西州,称西州回鹘,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人。 (山东省成武第三中学石青峰)(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张凌琬)(河北省易县塘湖中学刘格平)(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林业局三中王瑞英) 四十七、是“《马说》” 课本第130页框中黑体字“《杂说》”之“杂”应为“马”。 (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四十八、梁之“后” 课本第137页:“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应为“建立梁,史称后梁”。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68页“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的表述严谨准确。同页注释①明确指出:五代之前,中国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以梁、唐、晋、汉、周为名称的朝代,因此后人在五代的朝代名称前加“后”字,以示区别。 (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 四十九、南诏存亡与大顺政权建立的时间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 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 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 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 第197页的《明末农民战争》一章引言:“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与第200页“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农民军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两者在占领西安的时间上相矛盾。据《辞海》中对李自成的介绍:“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这与第200页时间相符,故建议把引言部分改为“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福建省泉州市肖厝二中庄一平) 五十、后晋和后梁的历史地理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北方黄河流域同时出现了“晋”和“梁”两个政权名称。五代“梁、唐、晋、汉、周”,是前后相继的,这两个政权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图中。 (山东省东明县实验中学张春芝) 五十一、此“晋”非彼“晋”,请君须分清 课本第137页和140页分别有一幅地图:《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教学中,教师常常指导学生将此二图进行对比,以便更直观地看出五代十国演变更替的情况。在“前期”图中,梁以北、契丹以南有个不算太小的国家--晋。该国是否就是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绝对不是。后晋的建立应在“五代”的中期,不可能钻到前期来。那么,此“晋”究竟为何国、何人所建、兴替如何?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及教参均未提及,笔者参考有关资料,方知缘由。 黄巢大起义后,藩镇割据益甚,天下征战不息,唐王朝已名存实亡。诸藩镇中,北方有两股实力最强的军阀,即称雄河南(今山西一带)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割据黄河中下游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镇压黄巢起义中立下赫赫成功的沙陀族部落首领李克用,在唐昭宗乾宁89 5年)被封为晋王,此为“晋”之来源。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被封为梁王。这两股割据势力隔河对峙,互相征战达40年之久,史称“梁晋争雄”。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继位晋王。李存勖时期的晋国实力大增,在梁晋之争中逐步反败为胜。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将原国号“晋”改为“大唐”,改元同光,李即为后唐庄宗。同年,后唐灭掉后梁。 由此可知:“晋”衍生于季唐,乃五代后唐之前身。 (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学毛建清) 五十二、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 (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五十三、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1126年吗? 课本第155页:“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朝灭亡。”“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就在灭辽的当年冬天,挥师南下,大举进攻北宋。第二年春天,金军渡过黄河,进逼东京。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从课本叙述来看,给人这样的印象: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在金灭辽的第二年即1126年。但事实上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在1125年。 《宋史·徽宗纪》:“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宣和七年即1125年。据《辞海》宋徽宗条曰:“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十院校编写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记:1125年十月,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宋徽宗急急忙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到南方去了。 毋庸置疑,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1125年。为了避免错误继续流传,建议对课本修订如下:“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朝灭亡。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就在灭辽的当年冬天,挥师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春天,金军渡过黄河,进逼东京。” (四川省蒲江寿安中学陈旭林) 五十四、“迹遗”二字误倒 课本第159页:“第三,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泉州附近至今存有港口,船坞迹遗……。”在这里“迹遗”应为“遗迹”。 (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林业局三中王瑞英) 五十五、“北宋的海外贸易”只字未提课本第159页,以“海外贸易的发展”作为“南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殊不知北宋海外贸易也非常兴盛。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业,再加上鼓励商业的政策,使得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阿拉伯半岛一些国家都和北宋有贸易关系,北宋政府从这些地方进口象牙、珊瑚、珍珠、玛瑙、犀角等,出口的则是一些金、银、铜、铁等金属及各种丝织品和瓷器等。北宋的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等城市都是主要外贸口岸。政府在这些城市都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进出口船舶的检查和抽税。这也是北宋政府一项重要财政收入,乃至宋太宗时把充满府库的、从海舶抽取来的珍异宝货在开封设榷易署出卖,每年获利50万贯。没有北宋繁荣的外贸基础,就不可能有南宋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在课本第149~152页《北宋的社会经济》中竟然一字未提,岂非怪哉? (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林业局三中王瑞英) 五十六、关于蒙古政权的征服过程 课本第161页:“蒙古政权建立以后,先后征服和攻灭畏兀儿、吐蕃、西夏和金朝。”在第163页又写道:“西夏、吐蕃、畏兀儿先后臣服和归附蒙古。……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对以上几个民族政权被征服的先后问题,前后表述不一致,不由让人产生疑问。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畏兀儿最先于1209年归附蒙古。畏兀儿原为唐代回鹘的一支。北宋时回鹘分为河西回鹘、西州回鹘、葱岭回鹘三支。后来河西回鹘亡于西夏,葱岭回鹘亡于西辽。西州回鹘以高昌(今吐鲁番)为中心发展,建立了政权,疆域广阔,不仅传统畜牧业发达,而且接受中原先进文明,农业也得到发展。但是南宋时,回鹘衰落下去,沦为西辽附庸,受其奴役与挟制。此后回鹘更名为畏兀儿。蒙古崛起后,畏兀儿直接与蒙古为邻,处于西辽与蒙古两大政权的夹缝中。为避免蒙古的进攻与蹂躏,同时不满于西辽的压迫,于是决定主动归附。《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四年己巳春,畏兀儿来归。”这一年即为公元1209年。这一年之后,《元史》再也没有畏兀儿政权与蒙古政权关系的记载,更无战争发生。可见1209年后畏兀儿已完全归属蒙古统治。 2西夏于1209年对蒙古称臣,1227年被蒙古灭亡。西夏于1038年建国后,一度非常强大。蒙古统一大漠后,首先进攻其南边的西夏和金国。1205年“岁己丑,帝征西夏,大略……而还”,1207年“再征西夏,克翰罗孩城”。这是两次试探性的进攻,蒙古看清了西夏的腐朽和不堪一击。1209年降服畏兀儿后,蒙古再攻西夏,“夏主李安全遣其世子来战,败之……薄中兴府……夏主纳女请和”。西夏对蒙古称臣后,仍保持相对的独立,不仅不向蒙古派遣王子作人质,而且也不服从蒙古的军事调遣。蒙古军西征归来后,发动了以灭亡西夏为目标的大规模进攻。西夏军主力伤亡怠尽。1227年,西夏请降,此时成吉思汗病重,于是答应其请求。成吉思汗不久病逝于六盘山南麓的军营中。诸将按其遗命,处死了西夏国王,灭亡了西夏。 3金国于1234年被蒙古灭亡。这一点教材有明确交代。但时间应该在吐蕃归附蒙古之前。而且“灭亡金朝”的说法欠妥。金作为一个朝代是客观存在、历史事实,不可能被灭亡。被灭亡的应是金国政权,或者说推翻了金朝的统治,这才符合历史事实和语法规则。 4吐蕃于1244年归附。蒙古灭亡西夏和金后,大举进攻南宋,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因此先出兵吐蕃和大理以完成战略包围。此时吐蕃盛行喇嘛教,宗教首领是当地的僧俗领袖,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1240年蒙古太宗窝阔台派其儿子阔端率兵南下。阔端采取攻心战略,派人召见吐蕃当时最高宗教领袖萨思迦班智达。吐蕃此时根本无法抵御蒙古,在多年的对峙和较量之后,吐蕃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决定全面归附。1244年班智达亲自前往凉州阔端军营,拜见阔端。班智达代表吐蕃各地、各宗教领袖与阔端达成协议:吐蕃归附蒙古,受蒙古管辖;蒙古亦尊重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各教派、各宗教首领的地位不变。从此吐蕃正式成为蒙古统治下的一个地区。这也是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开端。从此该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蒙古征服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先后顺序应是:畏兀儿、西夏、金、吐蕃。对此课本应该有准确和清楚的说明。 (湖北省阳新县一中伍正强) 五十七、用语应统一 课本第161页:“蒙古政权建立以后,先后征服和攻灭畏兀儿、吐蕃、西夏和金朝。”第163页又有:“西夏、吐蕃、畏兀儿先后臣服和归附蒙古。”笔者认为在这里避开一处为好,以免使人费解。 (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 五十八、“活字印刷”少“术” 课本第172页:“最为突出的重大成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而“活字印刷”不能发明,“活字印刷”应加“术”。印刷和印刷术词义不同,不能混淆。 (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 五十九、关于《授时历》的三个数据 课本第174页:“(郭守敬)经过精密推算,得出一年天数为365.2425天,同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差无几。”“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实际上到底怎么样呢? 这里涉及三个数据:1郭守敬推算出的一年的天数;2地球的公转周期;3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 1郭守敬推算出一年的时间是多少? 60×60×24×0.2425=20952(秒)(合5时49分12秒,此为郭守敬所推一年长度的奇零部分。) 加上整数365天,可知郭守敬推算出一年的时间就是365天5时49分12秒。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笼统地说,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但具体地说,由于参照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 恒星年=365.2564日=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点) 回归年=365.2422日=365日5时48分46秒(以春分点为参照点) 近点年=365.2596日=365日6时13分53秒(以近日点为参照点) 食年=346.6200日=346日14时52分53秒(以黄白交点为参照点) 以上四种,只有恒星年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公转360°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三者相较,可知郭守敬所推算一年的天数比地球的公转周期短19分58秒,比回归年长26秒。 3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是多少? 现行公历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雷果里(Gregorian)十三世制定的。它采用阳历的一般原则,使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现行公历每400年置97个闰年,303个平年。平年一年是365天,闰年2月份增加1天,是366天。也就是每400年增加了97天。这97天除以400,就是公历一年周期的零数。列算式为: 60×60×24×97÷400=20952(秒)(合5时49分12秒) 加上整数365天,可知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就是365天5时49分12秒。 二者相较,可知郭守敬(1231~1316)推算出一年的时间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郭守敬编成《授时历》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2年。 (安徽省和县一中许森) 六十、“五年”“三年”不一样 课本第200页“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与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80页“三年免征,一民不杀”相左。 (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