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黄安年: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四)

http://edu.sina.com.cn 2000/10/31 11:50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网

  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

  83.教材第103页写道:“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这里使用“开始”一词,值得商榷,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政府即调整了对外战略,加强了对苏的强硬态度。这涉及如何评价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

  84.教材第103页在叙述8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变化时写道:“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这里所写“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指的是什么?是放弃从对中国的扩张所得?前面没有提及。是指从出兵阿富汗的扩张所得吗?课文也没有交代。

  85.教材第104页在“80年代的美苏关系”子目下叙述中美关系时写道:“这一时期,美国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一些错误作法,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特别是1979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这里“特别是1979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一说,应改为“特别是1979年卡特总统签署了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为好。因为美国的外交大权在总统手中,如果总统否决国会两院的法案,该法案是不能生效的,当然国会再以2/3多数否决了总统的决定,则法案仍然生效。这涉及到我们应当给予学生以对于美国政治运行机制运转的正确了解,不要以为美国国会通过的决议都管用。在材料处理上,把《与台湾关系法》放在“80年代的美苏关系”子目里来叙述是不妥的,因为这是70年代末的事,与中美建交时间相隔不到100天。

  86.教材第104页写道:“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了中美建交公报确认的各项原则。”这里应为“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确认的各项原则。”这样表述更符合双边关系文件的原意。

  87.教材第104页的思考题设问:“论述在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问题在于,在中美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教材并没有交代反霸条款的内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子目中,只有“苏联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第102页)的说法。在“80年代的美苏关系”子目中,只写了“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一句话(第103页)。这对于清楚地叙述苏联对中国的政策,以及中国在美苏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会有相当的困难。

  88.教材第104页写道:“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这个数字明显有误。据笔者统计为37个而不是32个。笔者在拙著《当代世界五十年》中详细举出了这37个国家诞生的时间及其国名的变迁。教材的问题在于把60年代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错写成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其实这37个国家中的另外5个是50年代诞生的。编著者并没有仔细核对这些国家的准确数字①。

  89.教材第105页写道:“90年代初,在南非举行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笔者以为这里应明确写明1994年这个年代,而不宜用90年代初这个模糊的年代。因为它宣告了南非和世界历史上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结束。这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年代。

  90.教材第105页写道:“新兴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有近1/3的席位”。这个数字不精确,写成近3/10好些,因为联合国成员国80年代末为159个,1994年至今为185个,而非洲国家迄今全部总数53个,含战前3个独立国家在内,占185的28.65%。

  91.教材第105页列出“非洲国家独立形势图”,但图中并没有列出全部独立的非洲国家。而图示“1960年前独立的国家”,则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三个独立国家计算在内,这是不妥的。因为这里强调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独立国家。战前3个,战后50个,这样来对比,战前战后十分鲜明。

  92.教材第104~109页叙述第四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兴起”,这里没有概括说明战后出现了多少个新兴的独立国家,如大洋地区新兴的独立国家,美洲地区也有一批新兴的独立国家出现。教材用非洲的独立浪潮来重点阐述,显得有“点”无“面”,使学生对全局难以有整体的把握。学了现代世界史的学生并不清楚迄今全球有多少个主权国家?还有那些政治实体?此外谈到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教材没有提到由于法国和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政策的改变及所带来的影响。

  93.教材第107页在叙述第三世界概念时,在注释里写道:“尽管对‘三个世界’这一概念理解不同,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它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或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笔者以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宜改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此外教材称“这一概念几乎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接受”说得太绝对了。因为人们在使用“第三世界”这一词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相距甚远,它并不意味着一定认同对第三世界概念的理解。如有些人不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入第三世界之内,有些人也不把参与两大集团政治的发展中国家列入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战后50多年来,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角度来说,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走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各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附带提到教材第76页说:“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这里教材没有用“第三世界”而用“中间地带”,而这个专有名词又没有指出是谁提出来的,容易造成混乱,因为对于“中间地带”概念的理解是很不同的。

  94.教材第108页谈到不结盟运动的三个特点,但是没有提到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不结盟、非集团性质。教材第107页引用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6日)》的历史文献,但是却忽略了《宣言》中一段重要的话:“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这意味着不结盟运动的非集团性特点,是有别于华约、北约这样的军事集团政治国家的。

  95.教材第109~114页写第五章“美苏争霸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二节“亚洲经济的发展”,在“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子目下,开头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这段话从科学性上说,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似乎摆错了位置,应作为引语放在第二节开头处,而不是摆在第一个子目的位置下。问题还在于教材只写亚洲,而忽略了非洲和拉丁美洲,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拉丁美洲的中等发达国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乌拉圭等国)是不容忽视的。至于非洲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困问题,同样是影响世界的全球性问题。教材并没有叙述和交代。

  96.教材第110页写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时说:“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70年代,它们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引起世界瞩目。”教材没有如实地写上这个“地区”还包括不是主权国家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人们通称的亚洲或东亚“四小龙”似乎在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似的。

  教材似乎淡化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此外这段话使人误解为,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只需不到20年时间即可。同页下还有一段话:“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的共和国。”“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新加坡终于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这段关于实现工业化的时间的叙述,和同页上面的论述自相矛盾了。笔者以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概念应当有所区别,不同时期国家的工业化的水平是不同的。

  97.教材第110页列出“1990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新加坡11966,韩国5569”。这里的问题在于,教材没有写明数字引自何处,因而难以核实所引数字的权威程度。笔者从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表1的基本指标中查出,1990年新加坡人均GNP为11160美元,韩国为5400美元。②

  98.教材第112页写道:1990年“韩国已步入先进国家行列”。这一结论言之过早。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韩国1990年属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拉伯的人均GNP为7050美元仍属上中等收入国家),并不属于高收入国家(最低为爱尔兰,人均GNP为9550美元)。

  99.教材第112页写道:“8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教材没有使用人们通常提到的东盟国家,在教材第123~124页叙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也没有提到东盟这样一个重要的集团组织。而在论述当代世界历史时,我们对东盟是不应忽视的。

  100.教材第112~114页专门叙述:“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没有说明“西亚”的地理概念,也没有说明“西亚”地区和“中东”地区的联系和区别。教材第84页写“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中东战争”。第85页有“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之说。

  第94页有“中东国家”,“中东石油价格”的措词。第108页有“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提法。这里的“西亚”和前面的“中东”是什么关系呢?

  101.教材第113页写道:“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教材第108页下注1,对此已经叙述了,因而有重复之感。何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其作用并非“越来越重要”。

  102.教材第104~114页两节叙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时,没有涉及两伊战争,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革命”,越南统一后侵略柬埔寨战争和柬埔寨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事实上,战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纠纷引起的战争,由于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爆发的战争,在战后历史上爆发的局部战争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这一点我们的普及历史教材是不应忽视的。

  103.教材第113~114在叙述西亚石油致富类型国家时写道:“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石油财富丰裕,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而伊拉克和伊朗虽然也是石油生产大国,但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相对较低。”文中小字写道:“海湾地区的石油富国利用丰厚石油利润建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西亚其他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人瞩目。”这里强调了石油致富,但是没有注意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油能载舟,亦可覆舟,一旦石油资源枯竭或石油运输受制(如被制裁),其后果是严重的。否则,“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人瞩目”并不符合实际。西亚的地理概念指亚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和地区。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矛盾冲突、两伊战争、阿富汗内战、塞土矛盾、中东地区冲突和战争等,是不能用“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人瞩目”来解释的。

  104.教材第115~117页叙述“东欧剧变”时,只谈到“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事件,而没有提到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的国家分裂局面的出现及其原因。

  105.教材第116页在叙述波兰政局动荡时写道: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这与事实不完全相符。“导致局势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政策的失误,而不仅仅因为出现了团结工会这样的反对派政治组织。而且插手波兰政局的既有西方大国的某些势力,也有苏联的干预。教材还写道:1989年“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这里说得不很清楚,因为大选虽然改变了政治力量对比,但是统一工人党领袖雅鲁泽尔斯基仍然当选总统,几经变动,到1990年12月,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才当选总统。教材继续写道:“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但是教材并没有说明团结工会的施政纲领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那么政治经济制度怎样发生剧变呢?

  106.教材第116页在叙述民主德国政局时写道:“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其后又写道:“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这时应说明,大量公民涌往联邦德国的现象主要发生在1989年11月拆除‘柏林墙’之后,而不是在这之前。

  107.教材第116页用一句话写道:1990年“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实际上,对于战后美苏两极的雅尔塔体制来说,德国的分裂和德国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教材在这个问题着力太少。在教材的《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连1990年两个德国的统一都没有写上。(第144页)笔者以为,作为现代世界历史,是应当概述两个德国统一的进程、条件及其影响的。

  108.教材第116页叙述罗马尼亚剧变时使用了“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骚乱”。这里没有提到骚乱的激化是和齐奥塞斯库的极权腐败以及这个不得人心的政权动用了坦克和装甲车镇压群众有关的。如果回避这一事实,难以解释为何东欧国家剧变中,唯有在罗马尼亚出现了像教材所写的“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的情况(第115页)。另外教材第115页谈到“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时,提到“反对派”

  “不断制造动乱”。而从教材的文字看,说罗马尼亚“骚乱”,说波兰“局势动荡”(第116页),说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都没有使用“动乱”一词,那么是否“骚乱”、“局势动荡”、“政局出现大动荡”均是“动乱”的同意语呢。

  109.教材第115~117页叙述“东欧剧变”时集中阐述的是“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115页)。但是有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教材并没有概述。例如经济制度是怎样剧变的、宪法制定中发生哪些重大变化、立国的指导思想又有什么巨变,所有这些教材应予以必要的重视。否则仅仅是执政党变成在野党,是不能构成被称为由社会主义转轨为资本主义的剧变的。教材《说明》中称历史事件一直写到90年代中期,而东欧剧变则只写到1990年,没有接着写它的转轨进程。这是令人遗憾的。教材编著时间当在1994~1995年间,而在1996年出版的,应有时间对90年代以来东欧的转轨作必要的概述。

  110.教材第120页在论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时,并列了“历史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三个方面。而用这样并列式,难以解释苏联是如何自我解体、自我演变的,也难以强化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之重要、以法治国的必要和保持执政党队伍的无产阶级纯洁性的关系重大。

  111.教材第120页在叙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没有明确谈到雅尔塔体制随之解体及其标志,也没有提到“冷战”的结束。虽然教材在第二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写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第120页),“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结束”。(第121页)但是并没有交代经互会的命运。

  112.教材第121页写道:“东欧剧变后,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了战争和冲突,其激烈程度,为欧洲战后50年所罕见。”教材还配用了彩图,但是没有提到南斯拉夫分裂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原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的情况。没有提到1992~1995年影响欧洲的波黑战争。也没有提及东欧国家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的情况。

  113.教材第121页右上是插图“苏军撤出德国”,它没有注明撤出的时间。而对于历史课本来说,没有时间,谈何历史。再说“德国”一词也不严谨,因为存在两个德国。

  114.教材第122页页下的两个注用了7行260多字来说明有关“极”的学术界的不同见解,但是没有突出美国一超这一特点,也没有强调各“极”的力量不是均衡的和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同页教材小字写道:“俄罗斯的军事和工业基础,中国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具备成为多极中的一极的潜力。”这里的“潜力”一词,如果用来指俄罗斯则明显低估它的实力了。

  115.教材第123页写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大的格局变动有所不同。”同时指出了三点不同。而页下注明确指出:“这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这样看来,似乎是讲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或变动,同20世纪的前两次大的格局变动有所不同。而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大的格局变动有所不同。”教材第125页的练习题第2题设问:“两极格局的瓦解,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同样令人难以捉摸。

  “两极格局的瓦解”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的确切含义怎样区别呢?学生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瓦解”的概念和什么叫“变动”的概念才行。迄今,本世纪的全球国际关系格局唯有两次,新的一次只是一种发展态势,到教材编著出版时尚未正式形成。笔者体会教材的意思是否是: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形成有何不同?教材说到第三点不同在于“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然而如果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和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格局,理解为没有“各国之间斗争和妥协”则是不符合实际的。

  116.教材第123页叙述欧洲联盟说:“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3年“一个囊括欧共体12国、3.4亿人口的欧洲联盟宣告诞生。”这里笔者如前所述,欧洲联盟的演变至少要从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开始。作为欧洲联盟至少也要写到1995年1月1日。这时已由1986年的12个成员国扩大到15个成员国,因为教材出版日期在1996年7月。问题主要不在欧洲联盟拥有3.7亿人口,而在于它的进出口总额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69%,等于全球的34.83%,黄金和外汇储备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41.21%,GDP为全球的30.1%。而且欧洲联盟还有东扩趋势。

  117.教材第123页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写道:80年代后期,美国加快了同加拿大、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1992年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这里教材把1992年12月三国领导人分别签署该协定时间算成形成的日子。实际上经过三国国会的正式批准,到了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才正式生效。教材还说该区“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年生产总值”的用词不明确,应有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118.教材第123页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列为三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之一。并称“1989年建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也在加强各种共同体和一体化组织”中“最为活跃”。这里把亚太经合组织当成了“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而建立的组织。这是对该组织性质上的误解。1989年11月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当时称亚太经济会议),其成员国有东盟6国,还有韩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在12国中,美国、日本、加拿大及其他发达国家就有5国,怎么能说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呢?中国是1991年参加的。1993年克林顿总统倡议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晤,其后每年举行一次。这种具有多样性、协商性和开放型的组织,和前面两个经济集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19.教材第124页写道:“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区域性经济集团,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是美、欧、日三家。由于经济实力强,它们在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这后一句话,容易误解在各类区域性经济集团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确实难以证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的各类区域性经济组织中,美、欧、日三家是“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的。

  120.教材第126页开始叙述第七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叙述起,这就忽略了世纪初至3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阶段的概述。这和第三节文学艺术从20世纪开始叙述,在体例上是不协调的。




 相关链接
《教学参考》:求真求实非炒作(2000/10/31/ 13:02)
人教社:小错难免莫要炒作(2000/10/31/ 13:01)
教材编写体制有严重问题(2000/10/31/ 12:05)
教材出一点错都是大问题(2000/10/31/ 12:04)
中学历史教材的是是非非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10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