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败于本土人才,无奈之下,她放低了要求
小美两年前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去了新西兰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如今学成归来,却为找工作犯起愁来。
“刚回国时,我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非市区不去。”可经过几次面试之后,她才发现海归不那么吃香了。“前几天我收到一部门主管职位的面试通知,虽说月薪3000元,低于我的心理价位,但我还是去了。”没想到,那天一起面试的竟然还有两名海归,大家相见都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3名海归全部落选,一位本土本科生得到了那岗位,“因为他有多年工作经验。”公司HR事后说道。
随后的两次面试机会也都因为她没有工作经验而杳无音信。经过这一系列的磕磕碰碰,小美越来越发现自己手中的这张洋文凭起不了多大作用。“当初决定留学,也只是赶潮流罢了。那时候海外留学生在中国的行情看涨,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所以也没多想就出去了。但是这么多钱投进去,总想有个高回报吧,所以就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目标薪酬。其实现在想想,当初应该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去,那样选择专业时针对性会强些;或者在国外先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适应一段时间,那样有了工作经验,进外企总会有点优势吧。”
小美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期望值降低,从基础做起。“我以前自恃过高,把职位全都定位在主管级以上,现在想想,就算我得到了那份工作,也不一定能胜任——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企业内部事务。”
最终,小美决定先去小企业积累点工作的经验,然后再转战外企。“我的优势就是外语和学历,现在先把工作经验补上。”
点评:现在一些准备进外企的国内毕业生,对英语非常重视,口语能力相当不错,所以在专业能力上,国内的大学生毫不逊色于刚回国的留学生。对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这些名校潜力大的学生,外企更感兴趣。没有工作经验等同于应届毕业生,自然没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