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BBC制作人鸿冈谈如何克服交流心理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13:04   新浪教育

  主持人:刚才引见彩虹跟您见面的时候,她特别担心,万一说话鸿冈老师听不懂,怎么用英文说回去呢?你为什么那么恐惧呢?

  于彩虹:因为是这样子的,我的英文如果拿到纸上考试可能会看得懂,但是如果让我去说或者听别人说的话,我就反应不过来。

  鸿冈:就是得练,多说说就好。

  于彩虹: (笑)所以当时特别紧张,我想如果鸿冈老师说英文的话,我要是对不上去,你又特别着急,这样不太好。

  鸿冈:不着急(笑)

  主持人:就是大家很恐惧,我觉得彩虹这个心态就是说不敢交流的心理,您看该怎么办呢?强迫自己多交流,还是说自己偷偷练,还是说怎样?

  鸿冈:这是不是不同的性格可能有不同的方式,如果去探索一些你觉得可能是最舒服的办法,我觉得有的人天生的就爱说话,你叫他不说他都克制不住,有的人就不爱说话,你要是能够多阅读、多听,可能也挺好的,你要是喜欢说,那就是天生的一个优势吧,你就多去练。可是我觉得接触多了就不恐惧了,我最恐惧的是新的软件,这么多信息我怎么去驾驭?不可能的事。可是实际上我们天天用的话,隔了几天就觉得这一点都不紧张,所以我现在就跟刘姥姥似的,新的东西一看什么都不明白,可是花了几天功夫就都明白了。所以这就是因为接触的多了,习惯了,这样就驾驭自如。我觉得语言其实也是这样,你要是天天不练,你不听不说的话,就是个困难,如果你既多听多读,也多说,那是最理想的。

  主持人:你比如说我也是愿意讲话,明天都在跟别人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是我遇到外国人还是胆颤,是不是源于不自信呢?

  鸿冈:因为往往我觉得这个不自信是双方面的,尤其我觉得中英文之间,我觉得中国人还比较善于沟通一些,英国人比较,你坐在英国地铁上就比较安静,现在中国好像也有这个趋势,我记得我小时候在这儿的时候,好像大家都在交流,你到英国的话到北方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比较愿意沟通,可是也可能大城市的生活就是要处理的信息太多了,大家顾不过来了,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就不想跟人家沟通了。你再去跟他沟通,一方面你觉得这个外国人是不是觉得我在打扰他?也可能你有这种心理,或者你觉得他可能听不懂,或者是你不知道他的兴趣在哪儿。可是我发现比方你一旦跟他说起话来,马上就挺愿意交流了。

  当然你可以问其他的人,英国人还是挺愿意说话的,美国人更外向一些吧,可是一旦你跟人家聊一聊,你试探一下,有的人就爱跟你交流,他还挺不好意思,人家凭什么要跟我说话?很多英国人有这种心态。所以你去跟他说话,他觉得荣幸,他不觉得打扰。可是你得判断一下,这个人是不是正是心事重重的,在那儿不想被人打扰,还是你一开口他就觉得获得一个机会跟你交流,特高兴。很多英国人到这儿很高兴,到外边走一走,如果跟他聊起来,挺愿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练习的办法。你试试,我觉得自己之间也可以说英文,我记得有时候到大学环境里边很多学生之间也讲英文或者是别的语言,你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也都是这样?

  于彩虹:上学的时候我相对来说属于比较用功的,每天五点起床,自己到树林里去练。

  鸿冈:那你应该可以说得挺好的。

  于彩虹:但是我的英文,基本上我周围的人认为我英文里当地方言比较严重一点,后来我又去找了一个正规的老师,就是很有名气的,说起来很有名气的老师,然后专门去教了一下,但是还是没有自信。我也不太敢,比如像我跟娄雷之间经常见面,可能我们开玩笑的时候会说一说,但是正儿八经的时候不太敢说。

  主持人:对,真的是,我觉得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这种心态。

  鸿冈:我觉得要克服这一关,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能最大的一步。

  于彩虹:我觉得可能是存在着心理障碍,所以想请教老师,像我们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去克服这种障碍呢?

  鸿冈:我觉得没有一个放之四海,就是大家都可以用的,可是我就觉得我以前也有一个朋友,我们一起去法国,他是大学里边学的就是法文,我是没学过,我就学过三个月。可是我可能有点“不要脸”,我觉得反正能把问题说出来就得了,人家听不懂那我就再试一试,早晚把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可是他呢,就精心地在那儿思考这句话怎么说对。反正我觉得我这个方式好像是更可以得到想得到的信息,或者跟人沟通起来更容易,可是我觉得听到人家能够把语言讲的好也是让我很佩服的东西,我觉得就是得用,反正你不用的话说起来就困难,那你怎么去硬着头皮张开嘴去说,你先跟自己说,也可能自己听惯了就觉得没什么。有时候录下来也是一样的,你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想念的课文或者什么对话,录下来听听,因为实际上你听自己说话和你听别人说话,其实效果很不一样的,有的唱歌的人是这么扣着耳朵,觉得这样他就可以听的比较真,自己的那个声音,要不然我们都听着自己录音开头觉得特奇怪,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主持人:会问这是我吗?

  鸿冈:对,所以习惯了以后,而且我希望大家如果这么做的话,会觉得其实我说的不难听,那就行了,我们永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说的完全正确的语言,如果你这个内容没意思的话,那我宁愿不听,我觉得这个人说话有分量,但是不太明白他说的是什么,那没关系,很多人的心理应该也是这样,听人说话的时候。

  主持人:还有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中西方差异的问题。首先第一方面,中文说话的那个语法规范和英文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种,就是它的语言上来说,就是整个文化上来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沟通的时候特别害怕冲撞对方,就是本来我想表达的意思,可能传递到对方那儿,对方却认为这是不友好的语言,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克服呢?

  鸿冈:我觉得有的人他已经有了成见了,觉得你肯定要说的是什么,他肯定就会被得罪,这种人你拿他没办法。可是我觉得一般的人,如果他已经到这儿来,或者他愿意跟你说话的这些人,应该是思想比较开放的,就是说他尽量去理解你的意思,如果他认为你是善意的,那我觉得就没关系,人家就可以给你尽量往好的去想,就行了,我觉得文化的差异大可不必做太大的文章。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日本,后来我就写了一些感谢信,人家家里那么热情,人家说你哪能这么说啊?尤其是我,当然我不懂日文,所以我用英文写了以后,就拿机器翻译出来,他说这肯定要得罪人,因为英文说的是“你务必原谅我”,但是机器一翻译,就是“你必须原谅我”,他说你这样一说肯定要得罪人的。所以你面对面谈话的时候可以回避这些问题,因为他看到你是友善的态度,说错了他可以帮你更正。

  我觉得这个文化差异是个挺有意思的,可是我觉得大家都允许,就是都做点让步,好吧,这是你的文化,这是我的文化,我们大家都互相体谅一下,要了解对方。而且你觉得这是我的文化,和他的文化不一样,说不定人家还觉得你这个更好,我应该拿过来用,我觉得东方和西方都有这种互补的东西。所以互相借鉴。

  我跟你讲,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吃饭的时候,你要真想表达你对这碗拉面的欣赏的话,你得出点声音,可是英国人吃饭的时候,喝汤的时候都讲究闭上嘴,不出声音。所以你到哪儿要按照当地的表现方式来表示一下你的欣赏,你对这碗面的欣赏。我记得我曾经陪着中国的代表团在英国转,人家接待他,喝汤的时候也显得很那个,出的声音比较大,自己反正吃着觉得这样味道更好,吃起来更香一点,可是这个你如果跟英国主人解释一下,我觉得作为翻译或者陪同,就是说这是中国的传统,他要是不出声,那可能就觉得你这个菜不好吃。我觉得这种圆滑一点的东西也是咱们帮助别人沟通的时候可以起到的一个作用。当然你可能觉得那我不想,在这方面我宁愿按照当地人的习惯,也是一个方式,我觉得大家的理解不一样。

  我现在的选择就是说我如果在这儿吃面的话,我就多出点声,如果到英国喝汤的时候就不出声。

Powered By Google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