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支招留学及职业规划:家长不要计划过度

2014年07月05日17:38  金羊网-新快报    收藏本文     

  看到郭蓓,再听听她的故事,你会认为,用“人生赢家”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  当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小小留学[微博]生时,就已经能懂得和了解自己,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

  真正优秀的人,人们往往只看到他(她)的优秀,却容易忽略成就他(她)优秀的决定因素。对郭蓓来说,这个决定因素,恐怕正是她坚定的自我认知和理性的规划能力。这其中,留学、就业的人生经历,则最大化地塑造了如今优秀的她。■新快报记者 李杨

  16岁,拿着奖学金只身赴日上中学

  ——选择后的坚持更重要

  当许多同龄人还在懵懂地背书做题应付考试时,16岁的郭蓓已经发觉,如果自己像大多数人一样走下去,未来的路已然清晰可见,“我当时觉得这样很可怕,所以毅然考虑出国。”优秀要强的她原本一心想去美国,但当时的美国高中没有给留学生颁发奖学金的先例,出于不想让父母因为自己而背上经济压力的考虑,郭蓓坚定地放弃了去美国的想法,转而积极寻求免费留学的机会。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碰巧那年日本的中学来招生,为名额有限的几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但是要求是——必须在高中毕业时考上东京大学!出于经济考虑,也出于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郭蓓勇敢地选择了在当时看来“很冷门、也很随机”的赴日留学的机会。

  郭蓓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有人觉得日本很偏门,走这一步是剑走偏锋,但日本留学的经历竟成为她后来成功申请哈佛MBA和进入投行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在考核者看来,一个中国的小姑娘,能够说一口和当地人一样流利地道的日语,能够和日本中学生一同参加日本高考[微博],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东京大学,这本身就说明了我的能力。而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正是研究日本的电子市场。”

  在日本的10年,郭蓓从只身前往的孤独小留学生,成长为干练的职场“白骨精”。对于当年的决策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改变,郭蓓反而不认为自己进行了什么周密的规划,“规划尽管重要,但我不建议‘计划过度’,一切的关键在于选择之后的坚持,它比选择本身更重要。”

  [“牛人”支招:家长[微博]不要计划过度]

  郭蓓口中的“计划过度”,是她从事教育咨询行业后发现的中国留学生家长的“通病”:“现在的家长往往想得太过周密。我结识的一位妈妈,来咨询我的时候,坚定地说要送女儿去澳大利亚学财务,将来要做会计师,然后移民[微博]。这位妈妈不仅已经‘设计’好了女儿的长远道路,还在诸如登陆澳大利亚后3个月内应该做什么,6个月时又该做什么等细化问题上频频发问。在我看来,这就有些‘计划过度’了。”

  一见到这位女儿,郭蓓就敏锐地发现,她的性格活泼大方,做市场也许比财务更合适。她建议妈妈,孩子的性格,学会计很可能未来会觉得乏味,如果仍然希望在这个行业发展,推荐尝试去走消费品行业的会计师这个方向。因为她认为消费品行业对市场和营销的要求是很高的,即便有一天她不得不转岗的时候,至少对这个行业有了解。

  总之,家长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想当然地机械计划了孩子的一生,说起来也是“规划”,但这种规划其实是野蛮的、过度的,也是毫无必要的。

  从实习到职场

  ——学会“收集信息”和“做减法”

  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东京大学时,郭蓓就很清楚,为了保住奖学金的供给,必须努力保持好成绩,因此大学期间的打工仅限于私塾老师一项,“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薪酬”。

  在找实习前,郭蓓想,自己究竟应该去外企还是日本企业,去外资银行还是投资银行,抑或是日本商社?“关于这些,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去就知道了呗!我去找人面谈、结识校友、找师兄师姐聊,在足足收集了一周的信息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后来我去了日本最大的银行和最大的保险公司,各实习了三个月。过后,我就干脆地将所有的日本企业划掉了,因为我通过实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不适合日本企业文化。所以我就将自己定在了外资企业。”

  这就是郭蓓挂在嘴边常说的“做减法”。

  郭蓓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林证券交易部。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已经能拿600万日元(当时约合50万元人民币)的底薪。但郭蓓觉得,那里崇尚个人主义,团队合作较少,做了三个月后,她开始渐渐不喜欢这样的氛围。“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每天都是不想起来去上班的状态,即便拿着相当不错的底薪、也不能让我有动力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待工作并非金钱能够驱动,因此义无反顾地作了一个决定,换工作。”这个决定惊诧了所有人,因为她是美林证券第一个入职第一年就换工作的职员。但是,她力排众议,还是勇敢地跳到了更合心意的花旗银行。

  [“牛人”支招:发现不对,一定要转行]

  “当你发现不对的时候,一定要转。当然,前提是你要做好‘功课’,调查清楚将要进入的行业的工作时长、工作强度等,这样在真正进入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惊讶。这样看来,其实我进美林证券前就有些失败,没能做足‘功课’。”

  在中国、日本、美国三种不同的教育中淘洗过的郭蓓,认为同样是面临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国学生往往不擅长收集信息,在学校主要训练的是填标准答案、考过及格线,而国外的学生在做课堂陈述、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要求收集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差别导致中国学生走到社会上,遇到需要依靠信息来分析自己的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出卷子的时候,就不会了。”

  从打工到创业

  ——十年才锁定一个行业

  回头看自己的职业规划道路,郭蓓认为,自己一开始选择了投行、金融等所谓“Professional Service”(专业服务性很强的行业),锻炼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个人素养,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通常,在这样的行业,得至少待上3年以上才能成为专家。”郭蓓在这个行业一待就是4年。4年后,她觉得自己的兴趣点在于做实业,不适合继续从事金融行业,因为当时帮助很多日本企业上市和并购,自己更感兴趣的其实是CEO在做的事情,因此才很自然地想去念MBA,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在继续择业的时候,“做减法”依然是郭蓓的法宝。她当时最感兴趣的是三个行业是消费品、互联网和教育。如何收窄方向,集中用力?当她又在一家风险投资企业的3年时间里大量迅速地接触各个公司以及他们的创新产品、认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发现自己最愿意去深挖的行业反而是教育。因此她选择了创业,最终来到启德教育集团,继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牛人“支招”:别指望一步登天]

  “我经过了10年时间,最后锁定了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可是现在很多人仍然希望一步登天。”郭蓓说,自己接触到许多父母和孩子,都想一开始就能进入一个所谓的好的“最终职业”,而且往往父母是主导因素。

  A

  郭蓓

  16岁时为替家里省钱,选择拿奖学金留学日本,后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东京大学;

  念过理工科也念过经济学;

  任职美林证券、花旗银行等世界一流金融机构;

  成功申请到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微博]MBA深造,毕业后就职于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及中国知名投行;

  现任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助理总经理

  “牛爸”张志诚

  留学精英:拥有德州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多个美国名校研究生学位;

  第一代美国移民,历任AT&T、爱立信、富士康和华为等世界名企高管;

  超级“牛爸”:在他的精心栽培之下,三名子女分别毕业于哈佛、麻省理工和耶鲁大学;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曾经的世界名企高管张志诚教授来穗讲座。作为第一代美国移民,他以自己在美国和中国多年的职业规划体会和指导三个优秀孩子择校择业的经历,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谈专业规划

  如果你想成为医生,先问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生离死别

  张志诚在美国求学、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经验丰富。关于留学选校,他指出,“就读常春藤或其他美国名校,就好比穿一双名牌鞋,但合不合脚,舒不舒服,能不能帮助自己在未来走得更远,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合适的学校远比一味追求名牌更重要。”

  “选择合适自己的大学,需要做好细致的规划。”张志诚建议,择校时,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院校录取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可以同时选择几所想进但是有一定难度的学校作为冲刺,几所希望较大的学校以求稳定,再选几所保底的学校,制定梯度申请方案。此外,学生还需要对学校声誉、地理位置、特色专业、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奖学金和学费、打工和实习机会、校友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这个过程尽管繁琐,但是值得去做,还可以向专业的留学顾问寻求指导。”

  关于专业选择,张志诚表示,每一种专业都有不同的挑战,要诚实地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接受这些挑战。“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医生,必须事先询问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生离死别,面对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此外还要问问自己,如果无法喜欢从事的工作,该怎样面对?如果辛苦的工作却难以换来满意的基本生活,是否该坚持下去?”

  好在美国转系或转学院不算特别困难,从数学转念计算机专业,从航天物理转念分子生物,甚至从人文社科专业转念理工科专业都有可能,给迷茫于专业选择的学生多开了一扇门。

  ●谈职业规划

  找工作就像执行项目管理

  张志诚指出,找工作就像执行项目管理——首先确定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方向,然后列出希望在哪些行业发展,这就需要细化。比如学的是商科,但又可细分为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而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工作内容就有很大不同,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完成这一步后,再列举出5-10所意向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初步了解。接着进一步确定自己希望在这些公司中所担任的职务,将适配的工作和职位描述打印出来,有系统地进行归类和跟进。如有可能,最好能利用校友、教授、朋友等资源,寻找到意向公司中能做出录用决定的关键决策人,“在企业招聘中,内部员工推荐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式。”

  张志诚认为,规划还体现在妥善管理时间,求职者应列出每天、每周、每月的求职进度表,表上有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上网查询、发简历、联系推荐人、参加交流活动、跑招聘会、面试等。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日后的工作管理。

  ●谈教育规划

  热爱数学可以培养音乐爱好,

  喜欢语文的多了解经济

  如今为孩子留学和就业考虑,操心的主要还是家长。如何引导和陪伴孩子一步步实现梦想,是留学生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内许多父母存在“家长本位”的思想,在制定留学方案时,父母往往惯性地将自己当成留学主题,无论是择校还是选专业,都附加上自己的意愿,甚至强加梦想于孩子身上。

  张志诚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是陪伴者,并非规划者。“比起教导,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比如在对待孩子玩游戏机一事上,无论是高压限制还是放任自流,都不是合适的方式。作为父亲的张志诚,采用了与孩子一起玩,但是事先约定游戏规则,限制时间和次数的方法。在陪伴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分享了孩子的乐趣,也避免了孩子沉溺游戏或者结交不良朋友,还培养了孩子的“契约精神”。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张志诚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教孩子学会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短期目标可以是月度和季度目标;中期目标可以是年度目标;长期目标则是未来5-10年的目标。短、中、长目标要保持持续性,执行目标的过程需要家长持续的激励。言传身教利于行,张志诚和妻子在生活中也严格地践行着各自的目标,因此,孩子们自然受到鼓舞,一家人都以设立目标和实现目标为乐趣。

  其次,张志诚提出家长应引导孩子跨领域学习。“热爱数学的孩子可以培养一些音乐爱好,喜欢语文的孩子不妨多了解经济概念,有会计专长的孩子需要补充金融知识等。这些看似无关的领域,其实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他自己的小女儿就是这样,本科阶段主修航天物理,辅修看似毫无关联的戏剧,同时,在耶鲁大学担任校刊总编辑;硕士阶段则转向了数理逻辑研究领域。“跨领域的学习,让孩子同时兼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极受企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不是功利地追求高分,天地万物皆是学问。”张志诚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