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学校:70余深大留学生兼职“文化教师”

2014年12月04日11:59  南方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老外独特的签名方式。老外教受的文化课堂,师生互动热烈。老外独特的签名方式。老外教受的文化课堂,师生互动热烈。
俄罗斯留学生丽娜教学生舞蹈。俄罗斯留学[微博]生丽娜教学生舞蹈。

  深入一线探讨英语教学,介绍俄罗斯民俗风情、韩国礼仪与泡菜文化、印尼的民族舞蹈……近段时间,留学生进校园活动在南山区蔚然成风。来自俄罗斯、韩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70余名深大留学生,深入南山各学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得当地师生的“国际理解”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留学生进校园成“文化使者”

  11月12日下午,南山学府小学迎来了一位“神秘客人”。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丽娜,在一堂活动课上,和学生兴高采烈地跳着异域风情舞,课堂上时不时传出学生们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丽娜是深圳大学一名在校学生,虽然来深圳才两年,但却能够操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最近这段时间,她除了完成课业,几乎每周都会来到学府小学,成为这里的一名“校园国际文化使者”。

  作为“校园国际文化使者”,丽娜每次大概要花2节课时间给学生们上课。所讲内容与课本无关,可以是对其国家风土民情的介绍,也可以是介绍自己的家庭,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互动活动。

  在丽娜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有些意外的收获。莫斯科夜景、俄国新年、红汤、套娃、大澡堂子……这些新鲜事物,通过幻灯片和视频展示出来,显得别有生趣,学生们在认真欣赏的同时,也会时不时和这位“洋老师”进行交谈。

  “外国人现身说法讲述本国文化,这比在课本上或在电视上看,要来得真实。”学府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比较实在,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外语水平都会有所提高,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微博]都很热衷参与。”

  据陈老师介绍,这已经是学府小学第二次迎来“校园国际文化使者”,在今年上半年,该校的海珠部率先进行了尝试,当时请来了一名韩国留学生。韩国友人不仅给学生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还教会了学生不少“绝活”。

  “印象最深的是组织了一场活动,教大家做韩国泡菜,不少学生家长当场表示自愿贡献场地和食材。那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一段时间,家家户户都开始学做泡菜,海岸城吉之岛的鱼子酱居然都被抢光。”

  据悉,除了学府小学,南山区其他学校也都进行着同样的尝试。比如育才一小的“校园国际文化使者”是两名日本留学生。而沙河小学此前的两名“校园国际文化使者”——印尼留学生和俄罗斯留学生,已先后5次到校交流并举行了1次法国文化讲座。同时,学校还组织这些留学生走进课堂,开展英语教研沙龙,以及参与“六一”文艺演出等活动。

  活动旨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举办上述活动目的是为提升师生的国际素养,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南山区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主任刘世琦说,校园国际文化使者活动只是“留学生文化使者进校园活动”系列活动之一,其他活动还包括“英语教师—留学生”结对工程以及“世界文化专题讲座”两项。

  “一说到教育国际化,我们往往想到请几名外教就行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刘世琦介绍,当前外教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教育,且主要是聘请英美等国家的教师,这对于普及学生世界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此次南山区打造的“留学生进校园”活动,则是由区教育局和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共同协作的一个项目。所邀请的外籍友人都来自深大国际交流学院,覆盖了近20个国家,留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活动邀请的深大留学生共有71名,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0多名,可以覆盖全区小学。按照今年上半年试点的模式,其中有41名留学生被聘为“校园文化使者”,他们每周需要到校一次参与活动,另一些学生则可以自愿报名到学校不定期开展“世界文化专题讲座”。

  比如最近在大磡小学,韩国留学生梁恩惠就为孩子们进行了一场韩国文化讲座。她不仅教孩子们基本的韩语,还介绍了韩国的美食、服饰等文化。“留学生进校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国际理解教育,对留学生来说,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与本地融合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刘世琦表示。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南山区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无外教,因此今年下半年的活动还新增了“英语教师—留学生”结对工程。计划由深大国际交流学院推荐30名以英语为母语或国家官方语言的留学生,与南山区30名英语骨干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每周一次开展结对交流活动。

  “留学生进校园要形成常态化”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庆国:

  留学生进校园活动,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庆国感受颇深。“中小学校的师生、家长首先对活动很欢迎,这种交流让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

  “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之前很多深圳中小学生要近距离了解国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国外游学。而如今开展了留学生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到一些国家的知识,也让他们未来游学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此外,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提高。王庆国说,“因为这些留学生素质都比较高,他们在和本地学生交流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们通过模仿学习,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才是受国际认可的。”

  记者还了解到,留学生在校讲课和开展活动,不仅让传统的中国学校更显“国际范儿”,而且多种文化和教育方式的交流碰撞,更是让本土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王庆国介绍,为了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南山区此前曾有一个计划,就是把英语老师逐步地送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提升他们的语言和知识能力。“但是老师的数量太多,可能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

  另外,由于每个学校英语老师数量有限,一旦部分老师出国后,就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再加上送老师出国的成本也很高,因此这一想法最终作罢。“开展留学生进校园活动,就很好地盘活了本地的国际资源,使得学生和老师视野得到拓展,且不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也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王庆国表示,这样的交流活动今后要形成常态化,就需要政府和学校给予更多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具体到每堂课上,老师应该事先对这个国家的知识对学生做一些普及,这样留学生讲课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理解。我们最担心的是,学生对留学生所讲的东西不感兴趣,让这样的活动沦为鸡肋。”

  同时,政府也应当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留学生自己也要上课,如果参加这类活动,必然会占用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王庆国告诉记者,如今深大留学生报名这项活动,远没有达到“争先恐后”的地步,进校园的留学生数量还不够多,所以下一步需要各方努力,调动留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听“老外”讲自家课堂

  “在中国学一个星期的内容,德国最少也得一个月”

  “国外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吗?”与深圳的学生交流时,来自德国的奇(Qi Bohnenkamp)就接到了这样的问题。有报道称,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德国教育也受到一些人的推崇。在奇看来,德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不给学生太大压力,让他们快乐学习、成长,值得思考和借鉴。

  奇介绍,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玩”,“像踢足球、弹吉他这些都很受欢迎。”学校也会留家庭作业,但最多不会超过1小时。而且作业也十分灵活、有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画画写小故事、做小调查等。

  “我们的课堂比较轻松,”奇说,在德国,学校班级人数不多,一般20多人左右,上课时学生经常被分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不断提出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课堂比较自由,不会被要求一节课要坐得直直的。

  德国的课堂并不一味推崇学了多少内容,而是重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按学东西的数量来讲,也许在中国学一个星期的内容,我们最少也得上一个月,”奇举例说,如“1+1=?”这个简单的问题,课堂中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是“2”,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课后查资料等思考为什么“1+1=2”,每个小组还要在课堂展示自己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思考过程,“倾听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网上曾有个故事介绍德国教育,说有个孩子在五六岁时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家长向老师提出能否给其额外教一些内容。学校老师明确反对,老师认为孩子的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的快乐成长很重要。“在德国,的确是这样,老师、家长、学校觉得小时候让孩子玩得越开心,长大后他们会越有潜能,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会非常好,所以我们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奇说,学生的天性就是玩耍,学校要做符合他们天性的事情,而不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韩国学生高中前没有升学压力”

  韩剧在中国风靡,深圳一些学生也很好奇韩国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来自韩国的申文燮告诉记者,在韩国,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都是按居住地就近入学,国家承担学费,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学校可以上,因此学生升学压力并不太大,不过上了高中后,由于将要面临考大学的竞争,学业压力会慢慢大起来。

  “感觉在高中前,玩的时间比较多,”申文燮补充说,除非在高中时要进入在科技或者其他方面比较专业的高中,需要考试,否则都是就近入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考试升学的压力。因为想要考入好的大学,不少学生在高中开始压力增加。“很多学生觉得学校学习不够,还去上补习班,”申文燮说,他之前并没有上补习班的计划,但后来老师上课时发现班上很多同学已经在补习班提前学会一些内容,所以调整计划不再讲授很多学生会的东西,“后来我发现自己跟不上,迫不得已也只能去上补习班了。这种情况不太好。”

  韩国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是二三十人左右。教学科目与中国比较相似,比如高中时也会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申文燮介绍,韩国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兴趣、技能的培养。比如每个学校都有很多俱乐部,包括羽毛球、网球、电影、钢琴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俱乐部活动,俱乐部活动通常是两个星期举办一次。“参加俱乐部不但可以放松,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会结交很多朋友。”

  申文燮听说深圳一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有时家长也要帮着一起做。他说,在韩国,虽然也有家庭作业,但很少,基本上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有时在学校就可以搞定。而且家庭作业也很简单,比如英语作业中会要求背诵单词、数学作业中要求对学过的公式进行运用等。(记者 邓翔 孙颖、摄影 鲁力)

文章关键词: 留学生文化教师深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