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讲述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留洋非万金油

2014年12月12日16:27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收藏本文     

  美国《侨报》11日发表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留学[微博]生回国就业的故事,主人公赵丰曾留学英国,后回中国就业,在经历了最初的坎坷与挫折之后,终于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归宿。

  文章摘编如下:

  “说实在的,当时选择回国也是无奈之举。”赵丰说,他目前就职于上海的西门子公司。毕业两年,他还有些稚气未脱,谈起自己的择业之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2012年,赵丰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电子专业毕业。中国的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因为“一技之长”很好找工作。本科毕业时,赵丰本来也洋洋得意,出国是希望能够有机会留在英国,而并非镀金。但“硕士毕业,正好赶上PSW签证取消,加上欧洲还没有从激烈的经济危机中缓过劲儿来,英国的年轻人尚且找工作困难,国外留学生大多跟我一样,迫不得已选择回国了。” 赵丰说,他预计回中国就业的情况肯定会好很多。

  然而,赵丰万万没想到,留洋经历并非万金油,回国后的他并没有马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最初的想法是回家乡,离父母近一点,至于找什么样的工作并没有多想。可惜,沈阳不比北上广,折腾了一圈,好的机会并不多。”2012年11月,赵丰怀揣毕业证书回到沈阳,正好错过9、10月份找工作的黄金期,加上不是应届毕业生,社会招聘又面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尴尬,“最后,只好托关系在沈阳的一家科研单位上班了”。

  赵丰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定了。“说起来其实也不错,这家科研单位前身是直属中科院的事业单位,五险一金齐全,人事关系简单。”但没多久,英国硕士一年的短板凸显,赵丰的学术能力被严重怀疑,只能帮忙给别人找找资料或文件。

  再三考虑之后,赵丰觉得“做学术并不适合自己”,选择了辞职。回想起来,赵丰分析道:“刚毕业,天天在家呆着,每天听老妈重复地催促,以及要面子,不想再伸手问家里要钱”,当时的他,根本不考虑一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只想先有份工作,干着就行”。否则,以赵丰现在的标准,根本不可能考虑去科研单位上班。

  但这份失败的工作经验,让赵丰“第一次思考了自己的择业方向”,理论不是赵丰所长,他更擅长实践:做业务。

  “结合自己专业所长和市场趋势,我觉得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找销售类工作,因为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销售,工作机会很多;另一个相对高端一些,找外企。毕竟英语是自己的优势,而且薪水方面,外企往往比较好。”回想当年,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辞职之后,赵丰练起了“憋功”,不是自己满意的企业不去!终于,投了数不清的简历,经历了无数次求职失败,2013年的3月份,一家世界500强的美资外企——英格索兰向赵丰抛出了橄榄枝。

  “这个岗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录取率在1比20左右。缺乏工作经验的我,拼到了第3轮面试,还是被淘汰了”。尽管如此,赵丰却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方向,“我觉得按照自己的规划来看,这条路已经越走越亮了,刚毕业时,我根本没想过世界500强的企业会选我”。

  几经挫折,赵丰终于在西门子公司稳定下来。虽然离开了沈阳老家,一个人漂泊在上海,工资相对也不高,但一干就是一年多,对于职业的发展前景,赵丰也比较满意,“我会在目前的岗位上继续干下去”。

  如今回顾那段找工作的时光,赵丰承认“比较艰辛,首先心理上承受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家人,期望值很高,盼着我飞黄腾达”,但同时,赵丰也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抽丝剥茧才是成长,如果没有最开始的失败,我不会去认真思考自己的道路,可能现在还在科研所里,干着鸡毛蒜皮、找资料找文件的工作”。

  赵丰分析道:“大多数留学生都对自己的定位较高,不愿太凑合。但是留学生回国的时间,往往不是国内找工作的高峰期,好工作不多。有的人跟最开始的我一样,先找一个干着,以后再说。但是真正工作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被侵占了,根本没办法全心投入再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往往不凑合也变成了凑合。更重要的是,如今留学生实在太多了,企业更加看重能力。”

  “不要以为出国留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赵丰总结道,“留学不是万金油,还是得看你是什么样的金刚钻,才能揽什么样的瓷器活,关键在于工作能力”。(元桥)

文章关键词: 海归求职留洋并非万金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