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欧MBA:培养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企业领袖(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4日 11:39   新浪教育微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负责招生与职业发展主任李瑗瑗做客新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微博)MBA招生与职业发展主任李瑗瑗做客新浪

  2013年MBA招生季临近,各商学院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和培养方案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为帮助考生了解最新资讯,新浪商学院特别策划“2013年MBA招生访谈”节目。本期邀请的是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微博)负责招生与职业发展主任李瑗瑗老师(微博),在线解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的招生政策及办学特色,以下是访谈实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招生政策解读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微博)

  中欧校训:认真、创新、追求卓越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您现在关注的是由新浪商学院举办的2013年MBA高端访谈系列节目,我是主持人唐敏。今天很高兴,我们来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场,现在坐在我旁边的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负责招生与职业发展主任李瑗瑗老师。李老师,您也是新浪的老朋友了,也是我们新浪商学院的老朋友了,在最开始,您向各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李瑗瑗:好的,唐敏老师,还有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第三次在新浪教育频道,与大家共同探讨MBA申请,以及中欧MBA的一些特色,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老师,咱们俩的关系在微博上也非常铁,包括现场,咱们也认识这么多年了。所以从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先问一句,中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非常高。一方面体现在咱们跟国际的合作会比较多;另一方面在国际一些很知名的排名,像FT排名,一直排位特别好。但今年我观察这个数据,似乎从这个数据上来说,表现没有往年那么好。因为我知道中欧曾经做得最好的一次是冲到了全球第八,亚洲第一,但是今年这个数据好象有所滑落,李主任,您是否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原因?

  李瑗瑗:好的,首先很多MBA考生,在选择MBA项目时,其中一个标准是这个学校的国际声望。就是一些核心媒体对商学院的的国际排名。金融时报排名,是五大国际权威排名之一,中欧今年确实有所滑落。每种排名,都有它独特的方法和衡量标准,因而一个学校的排名的浮动,也就有很多因素。

  中欧的校训是:认真、创新、追求卓越。所以学校从管理层到教授到员工一直努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服务,以及校友服务等各方面,做到更好。所以金融时报20几项衡量标准中,中欧在许多重要项目上,一直是连续攀升的,而这些项目,例如就业成功率,校友推荐以及薪资增幅等是跟我们的MBA的申请人切身相关的。

  比如校友推荐,是指填写问卷者推荐3所母校以外的院校。中欧在这个项目的排名,在过去的十年连续攀升。再看就业率,如果看中欧校友就读前和毕业三年以后的薪资增幅,中欧在国际上的排名也已连续9年排名前7位。排名下跌客观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指数的调整,它涉及三年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所以对中国学校这三年的排名影响很大。

  所以两点,第一,虽然在金融时报的排名上有所下滑,但学校在各个方面,是不断进步的,也得到了校友和企业的认可。虽然中欧在进步,而别的商学院也做得很好。

  第二点,国际上的权威排名有多个,除了金融时报,还有商业周刊,福布斯,经济学人,都非常有名。2012年中欧在另外这些排名中也都有上佳表现,得到了更加国际化的认可。这里提两家新锐的MBA的排名,一个是Eduniversal 的MBA排名,它不是由知名媒体评出,而是由全球1000个商学院的院长投票选出的,中欧已经连续两年在中国和远东地区名列第一名,非常有意思的排名,也就是说中欧的成就在全球1000个商学院院长当中,得到了认可。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排名,是由一个新兴网站做出的,网站在2010年由前金融时报教育板块的主编建立,叫做(Poets & Quants),就是创立《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的主编。他离开金融时报后,回到美国建立了这个网站,这个网站现在在全球的MBA申请人中,非常知名且受欢迎。像哈佛很多名校的MBA的招生主任,也都在这个网站上有一些访谈,它起到的作用,虽然不像新浪在中国这么有影响力,但是我觉得它在新兴的媒体里面,也开始逐渐施展自己的魅力。

  它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名,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只是把我刚才提到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和商业周刊这四个排名,通过加权打分,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排名。一个商学院只有在所有的排名当中,都有比较好的成绩的时候,才可以在这里胜出。中欧在这个排名当中,排到全球第十七的位置,而且也是亚洲第一。

  一个商学院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在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方法下,能够经得起推敲,也就证明商学院所做的,不仅仅是为排名而做的,各种努力,是有回报和收获的。

  在大中华区的广大校友资源和企业认可,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拥有独特中国视野和经历。

  主持人:刚才李主任你也提到,就是说中欧在金融时报的排名下滑,第一点原因,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您说的是,这说明中欧在努力,但是别的学校也在努力。我们也知道现在中国的整体大环境是一个比较积极向上的,世界对于中国都是寄予了非常重的期望。就是很多世界的名校,包括欧美名校各亚太的一些名校或老牌名校,他们也是在关注着中国这块市场,关注着中国非常优秀的生源,他们也希望说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来走出国门,去他们名校进修,那咱们这块儿中欧,本身处于体制外的院校,之前也是在国际化程度里面,走得比较好,那你们怎么和这些欧美,和亚太的名校做竞争?

  李瑗瑗:非常好的问题,也很有挑战,跟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去海外的名校就读,要求你的英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中欧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跟国际名校竞争。中国是一个非英语语言的国家,所以真正英文流利的群体人数相对有限。有一家公司,每年做一些调研,他们发现亚洲地区80%的GMAT(微博)考生希望能够在欧洲或者是美洲读MBA。这个其实给中欧更大的挑战,中国本身说英文流利,考GMAT,愿意考虑去读MBA的人,数量本身就非常有限,而中欧又在去跟很多百年老店,而且在各类的排名当中排入世界前十的商学院竞争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只有20多年历史的商学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有两点我觉得中欧是别的商学院无法超越的。

  第一,中欧在大中华区的广大校友资源和企业认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腾飞所带来的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给MBA的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发展的机会。不仅是职业发展,还有创业的机会。中欧在过去的18年,辛勤耕耘,尽最大努力满足了这样的市场需求,也逐渐积累了在大中华区最大的MBA和EMBA校友网络。这个校友网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和资源,会对中欧MBA毕业生和校友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点,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所拥有的独特中国视野和经历。中国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跨国企业落户中国,也让更多的国企民企走向国际,从而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就业机会。一个中国人,不论在中国工作,还是在海外工作,它更多的要求我们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国际竞争能力,不仅会讲中文,要在全球的范围内,跟不同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如若成为全球领袖,是一定要有这种国际化的沟通能力和竞争力,而熟通中国的优质人才将在未来10年20年更具竞争性。

  我在中欧工作了将近八年,观察到很多民营企业,包括中欧自己很多的校友企业,在过去的10年到20年的过程当中,快速发展壮大,开始走入国际。很多的国企央企也在做很多海外并购。产生了大量了解中国,并具国际视野的人才。

  中欧18个月的学习,能浸润在中国的商业运作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不脱离实际,既有理论学习,又有更多实践和公司的互动的过程,这段经历对于MBA学生来说,不仅仅能在毕业时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会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仍然给他们很强的职业助推力。比如麦肯锡董事长及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在去年掌舵麦肯锡之前,担任亚洲区业务的负责人,常驻上海。中国业务在麦肯锡战略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他能够成为麦肯锡的Chairman,亚太区的经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亚太及中国经历,也让他变得与众不同,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第二点。

  综合来看,中欧还年轻,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一个40多岁的成年人去比,力量、能力等各方面可能都不成熟完美,但作为新生力量,中欧有其独特优势,不仅能够帮助到学生,而且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给他一个更强有力的推力和支撑点,我想这两点,中欧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主持人:李老师刚才您所提到这个观点,也和我们之前做的一个调查也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之前也是对一些准备考GMAT的同学做了一些调查,在网上发贴调查。发贴调查询问是说,你为什么想要去读MBA,如果你去读MBA,你的首选是哪些学校?确实是70%的同学,选的都是欧美的一些名校。当时我们有好几个问题设计,很多同学说在欧美名校,虽然说从人脉角度,可能没有那么广,同时呢就是各个方面可能也没有像中国这么方便,毕竟去国外一读就是一年或者两年,这两年的时间会和国内的市场有些脱节,但是他们比较看重的是在国外,就像您说的,像那些百年的一些名校,像哈佛商学院,本身它MBA已经办了有将近一百年了,那他们比较看重的是他的一些知识技能水平,和他们整体的师资水平,这一些才是他们考虑到会比较多一些的。那咱们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

  李瑗瑗:中欧在整个国际竞争方面,包括师资的构成,是有竞争性的。首先是中欧的教授资源配置,在全球的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教授资源。去年2月份,我们新的教务长,前哈佛资深副院长,伦敦商学院院长约翰。奎尔奇教授加盟中欧,中欧在新教授的招聘方面更加富有成果。今年就有11左右教授加盟。中欧教授非常国际化,在金融时报教授国际化单项排名中已连续8年排在全球前15名。1/3来自美洲的,1/4来自欧洲,还有1/3来自中国和亚洲的其它的地区。

  所有的海外国籍的教授,平均有11年在中国的教学研究经历,而我们的中国籍教授,也均在海外有12年的教学研究经历,不仅国际化,同时也很中国。他们定居中国,了解中国。

  中欧鼓励教授的时间一分为三,一是教学,二是研究,三是去企业做咨询、做实践,然后写案例。他们在给公司做企业管理咨询的时候,为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出谋划策,也整理了很多企业案例,并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他们在传授国际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又融入很多中国的元素和中国实例和实践,这就是中欧师资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应该说更好地诠释了我们的全球广度,中国深度的定位和理念。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 新闻日媒称日正就钓鱼岛问题研究妥协方案
  • 体育麦蒂宣布加盟青岛 姚明祝福麦蒂加盟CBA
  • 娱乐十一后进口片扎堆 《谍影重重4》将引进
  • 财经丰田将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 中国占140万
  • 科技超极本跌下高价神坛 伪超极本或引发混乱
  • 博客装疯卖傻是中国人智慧 抵制日货便宜谁
  • 读书中华军威:解放军境外十大歼灭战(组图)
  • 教育小学家长自述:开学一月摧垮6年教育观
  • 育儿小学生回家功课有多少回忆那些年的作业
  • 健康自测你的抑郁程度 新杂志晾晾再看吗
  • 女性“你幸福吗”神回答走红 时装周风格盘点
  • 尚品挑款有型的专业咖啡机 大闸蟹品鉴指南
  • 星座测试哪种男人旺你 12星座藏私房钱
  • 收藏著名艺术品破坏事件 张大千名画遭撤拍
  •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