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活动:基业长青创二代学术之旅

2014年07月30日15:38  《商学院》     收藏本文     

  7月,《基业长青·创二代》学员来到牛津大学。这所距今千年的著名学府,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与思想演进史的活化石。斑驳、沧桑却仍然生机勃勃,经典、庄严却依然日日精进。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牛津特设精彩课程由Avner Offer教授主讲,这位出身以色列的犹太裔学者,既是经济学家,又是历史学家,现在被选入万灵学院的教授。将近八十的老先生,为《基业长青·创二代》学员此次游学精心设计的课程《英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新生力量给予了高度的瞩目。

  为什么是英国能够在18世纪、19世纪、20世纪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与世界的生产车间?课程伊始,Avner教授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切入,通过人口、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提供独特的阐释思路。

  对远道而来、慕名取经的中国企业家,在关心英国的成功背后,特别关注的是这一历史过程,有什么特别值得有望成为头号强国、却遭遇各种考验的中国人学习?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与大道至简的分析框架,教授得出三个结论:首先,如何补偿经济进步、技术更迭中的失败者(包括失去原有地位的贵族与失地阶级),成为英国经济从创造性毁灭中获得创新动力、不断优化的特别保障;其次,稳健、持续的发展,产生的效应是惊人的。1830到2005年的岁月里,英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过2-3%,但漫长的时间积累产生的雪球效应让英国独领风骚;最后,良好的国民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诸要素中最行之有效的。

  从1972到2004的三十多年里,公共部门将初中以上人口从占英国公民的40%提升到80%,这是英国从制造业为主成功转向创意型、服务性经济的关键。在此期间,英国的制造业从占比近40%下降到不足20%,而服务业则从不足20%上升到35%,一举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

  如何准确评估与描述英国经济的现状?这是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加工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型的中国企业界最大的关切。​

  有着深厚历史学修养的Avner教授有着典型的英伦谦逊:历史往往很难昭示未来,尤其是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与不同的文化体制影响下。但是,过度的金融化、庞大的政府债务、强大的环境能源约束,已经让英国的经济虽然稳健却举步维艰。从历史经验看,1920-1924,1930-1934,1973-1976,1979-1983几次危机中,英国GDP恢复到正常值的时间基本上都在36个月上下,但2008年开始到现在的统计特别不令人乐观,我们花了72个月才缓过劲来。这谈不上是一个好兆头。

  未来的英国经济会如何?未来的中国经济会如何?从历史数据来看,从1961年到2013年的四十年时间里,全球GDP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下行,从5%一直回落到2%左右。未来会怎样?趋势有没有可能逆转?我不那么乐观,但答案是可能的。按照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我们没有理由过于悲观。中国经济从1949年到1980年代没有特别醒目的表现,但三十年来,你们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取得了令全球敬佩的成就。当然,目前环境压力、能源约束、制度约束确实有可能成为影响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几朵乌云。但根据英国的历史经验,未来三十年,只要能够持续保持5%左右的速度,前景都是十分让人向往的。

  AvnerOffer教授认为,社会创造了一些特定的“承诺机制”——婚姻,福利制度,教堂——使我们得以控制自己的弱点。

  “富足”“真正的富足,是短期激情和長期保障之間的適度平衡”。

  半天的课程精彩纷呈,期间Avner教授两次中断讲解,与学员耐心细致地进行交流讨论。意犹未尽,教授欣然应邀与大家在成都印象共进午餐。

  担任此次课程翻译的苗萌博士,作为牛津大学商学院[微博]的高材生,在学校,中国留学[微博]生都打趣地称为“学霸”。其传神的翻译、到位的阐释、精心的准备与深厚的学养,让学员们大呼过瘾。

  午后,苗博士带领大家在千年历史中徜徉,走进一所所神圣的牛津学院,体会历史的庄严、思想的静穆,学术的传承、人文的伟大。

  文: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海外教育学院产业创意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上海交大海外基业长青·创二代课程主任 戴明朝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基业长青创二代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