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亲述:《我是歌手》如何制造争议

2015年03月21日07:53  21世纪商业评论     收藏本文     
我是歌手我是歌手

  从去年的第二季,我就开始报道《我是歌手》,但到了今年才参与媒体投票。作为一个财经记者,这绝对是一件可以狂发朋友圈亮逼格的事情。

  根据湖南卫视的工作人员介绍,前两季并没有在突围赛时就设定媒体投票的环节,今年是第一次。令人遗憾的是,媒体投票的成绩并不会记录在歌手最终的成绩内,但会在节目播出时播报出投票结果,用以来引导舆论和帮助观众观看节目。

  把媒体都算入节目制作中,变成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卫视也是蛮拼的。毕竟时下的电视节目竞争白日化,没有亮点总是是难以征服观众。

  在李佳薇、李荣浩、陈洁仪等歌手相继登场献艺后,我慎重地考虑了自己手中的投票,但规定是只能在9名竞演歌手中选出4名,所以必须做取舍。究竟是投哪一位歌手呢,这个取舍的过程非常纠结,我甚至产生拒绝投票的念头。

  于是我发出有关投票朋友圈,瞬间被人狂刷——装逼的情结得到极大满足,尽管这帮人只是看到歌单,并没有听到具体演唱便对开始发出投票指南,就连母上大人都发出一定要投给谭维维的世纪狂吼——“不要问为什么,你投就是了。”

  根据鄙人统计,朋友圈中大多数的“建议投票”几乎集中在李健、古巨基、谭维维这三名歌手身上——这说明我的朋友圈“取向“基本一致,还是有规律可循。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发现设计媒体投票的环节这招还是挺“毒辣”的。因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年龄、工作环境、受教育背景趋同,基本属于同一收视人群,并不 会代表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和场内500名观众(观众可是分为不同年龄段和群体划分)。媒体投票的结果只是代表这一人群的审美情趣,根本用不着网上流传的 “暗箱操作”等低劣手段,其结果肯定会与场内观众投票结果有所偏差。

  作为媒体,这种带有社会舆论引导性的组织,在面对歌手演唱难以通过量化标准衡量,要依靠个人感官体验的产品时,其作出的判断会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工作环 境、受教育背景。毕竟媒体从业人员可以还原每位歌手演唱的事实过程,但没法对演唱优劣做出定义,更不可能像山河、宋柯等专业音乐人那样有着非常完备的知识 体系,并对演唱做出判断和评价,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既然有了争议和差异,那么就有了话题讨论的空间,不光会直接刺激收视率的提升,还会让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互动变得更为频繁,不同群体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出 不同的声音来支持或是贬低歌手。如果自己支持的歌手被淘汰,但却是被媒体所推崇的,那么就会产生极力宣泄其他人审美情趣很low、或是存在“暗箱操作”的 话题,而这种话题是非常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扩散。

  对于湖南卫视来说,这种讨论和互动会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我是歌手》,有了如此详实的收视以及社交媒体互动数据,这将是与品牌商博弈的最大资本,像立白这样的品牌商自然也会趋之若鹜。

  说到底,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是被湖南卫视给玩了。

文章关键词: 我是歌手争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