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教学参考:英语,一门知识,还是一种工具②

教学参考:英语,一门知识,还是一种工具②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9 08:49  英语辅导报

  这样说,还因为有的同仁一提到教学改革就首先向传统的一些教法,如翻译法发难,认为必须淡化语法的讲解和两种语言的互译,听说先行、读写跟上,而实际上几乎撇开了对知识的积累又走向了又一个极端(尽管不久不得不走回头路),于是乎,有一段时间,课堂上热热闹闹,一派饰演角色,互相交流的景象。好像改革力度颇大,殊不知,事情并没那么简单。由于缺乏相当的语言"材料",良好的语言环境及适当的教学法,"交际"一阵子之后不得不因无效而放弃。"交际"确实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但是决不可搞空中楼阁,不能将我们在多少年来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说风就是雨,一股脑儿抛开,毫无吝惜。无需置疑,纯粹的语法说教,严格的字、词、句的对译在现代社会严重滞后了,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全然否定翻译法,姑且不论翻译法在古代西欧及我国解放初五六十年代的外语教学中立过多大的汗马功劳,单就语言本身而言,我们要学习与自己母语完全不同的外语,难道一点就不需要互相引入与对照吗?即使你已达到了能够用外语思维的程度,在使用两种语言时,比如英汉的互相切换,这不是翻译又是什么呢?况且语言的翻译本身也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一些从事文学作品等书面翻译及口译的人,他们的职业工作就是靠"翻译"来维持。语法是语言结构的法则规律。在英语教学中,谈化及至摒弃语法的做法决不是明智的选择。

  早在1997年包天仁教授在《基础外语教育目的之我见》一文中根据所调查的事实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基础外语教学阶段,一定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基础知识就是语法和词汇,就是语言"物质",现阶段的问题不是不讲解语法而是如何讲授语法,让它不要成为僵死的框架而是一个活性因子。众所周知,我国没有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而是一个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国家。ESL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等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少讲或不讲语法倒还说得过去,但是我们还不能,至少现在还不行。其实,我们的学生甚至在学汉语时也时不时地要接受一些语法知识,何况英语呢?一些所谓的新教法,如"听说法",其实并不怎么新,它是美国在二战期间为了派遣驻外士兵而设计的一种速成教学法,即学了就用,怎么可以作为我们学习英语的主导方法呢?再如,七十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功能法",也主要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目的性及实用性,如果将它作为主导教法,同样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如此,对其引进和尝试无疑是有必要的,国外的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基础及使用优势,只要根据实际及全方位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适时、适地、适对象地去使用,有无较好的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反过来说由于现行NMET考核方式及内容强制性的束缚,一些有利于交际的教法就缺乏实质性、实效性的贯彻,结果全国普遍出现了这样一个不争的怪现象:一方面大肆批评"填鸭式"教学;一方面又在被迫"满堂灌"。有的同仁说的话很不错,其实听说或着说具有交际能力,与NMET并不矛盾。的确如此,但必须要有个前提:只有当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相当的程度时,NMET与学生的英语学识才可以是统一的。如果你知识雄厚,你能读能写,你能那么自如地与他人、与老外交流,NMET的那点题目又算得了什么?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目前NMET对学生所要求的能力只是一种应试素质,一句话,现行NMET模式、题型、题量仅是在考核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不完全是核心部分。对一门鲜活的、充满动感的语言的考核,如果淡化乃至全然不顾对其使用能力的评估,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只为现行NMET而进行的英语学习,必然是被动的、应对性的,或者仅为一种几乎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而学,学而不精、学而不博、学难致用,进而以一次考试定优劣、定高下,甚至定终身,显然是片面的,有失公允的。

  (文/丁喜善; 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 04~05学年度第4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评论



英语学习论坛】【 】【打印】【关闭
Annotation


新闻查询帮助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