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新浪-海文2006年考研冲刺复习课堂 > 正文

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胜利6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1 10:46  海文学校

  9. 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胜利60周年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另一个是武装斗争)。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4)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6)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其错误的实质在于放弃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片面的追求统一,不讲究对国民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

  (7)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8)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9)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