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北(全国卷)高考全科试卷名师特点评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12 16:10 燕赵都市报 | |||||||||
随着高考的落幕,试题的点评解析已成为考生和家长在试后关注的焦点。本报在第一时间请到10位省级重点中学的一线教师对2006高考全国试卷(Ⅰ)各学科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一起倾听各科老师对高考试卷的难易评判和重点分析,共同感受高考的紧张和刺激吧! 数学
2006年高考数学试题有效贯彻实施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涉及知识点的覆盖面广、起点低、坡度缓,充分重视到难度适中,能区分出不同考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层次或效果不同,强化应用意识,倡导理性思维,体现创新意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习水准,符合高等院校对人才选拔的需求。 -强调立足基础知识、突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的能力。 整张试卷遵照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的要求,从题型设置、考察知识的范围等方面保持稳定,体现了注重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综合,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的原则。 -选择题主要考查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解题方法。 其中好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是课本题的变形和转化,考生第一眼就看到非常熟悉的课本题,对于稳定考生情绪,鼓舞答卷士气具有强烈的推进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数学试题“来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个亮点试题是选择(12),试题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进行了考核,一是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地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科22题是三次函数与导数结合的综合性比较高的题目,主要考查函数的单调性质以及导函数的概念和运用,综合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要完全答对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区分度很强的考题,体现了压轴题的特点。 -试卷题目表述简洁明快,概率应用题的背景公平、难度适中,考生看后会增强自信心。 涉及到新教材中向量、概率与统计、导数的考查力度继续保持较高的比例。注重了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体现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精神。对传统内容的处理,刻意设计了新的考查形式,编拟了新的题型。开发了新的背景。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有利于区分考生,鼓励考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贯彻了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试卷中档难度的题目较多,考题入口宽但深入不易。 这一特点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竞争平台。大多数考生做题时“上手”比较容易,都能写上一些答案,但考生的实际能力决定了能否继续做下去。所以说答题易但答完整、拿满分却难。因此试卷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可信区分度。 -试题侧重于具体形象,广泛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做到起点低,难度分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重。新课程试卷则侧重新增内容与传统的中学数学知识及数学应用的融合,这样的试卷布局体现了数学试卷新的设计理念:尊重不同考生群体思维的差异,贴近考生的实际,体现人文教育的精神。 语文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稳中有变,朴中见新,于平淡之中能品真味,于回归之中可见苦心。总体而言,今年的试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试题结构保持稳定 高考语文试题在经历了去年的比较大的变革以后,今年有意识地放稳了脚步,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全卷共21道小题,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10小题30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共10小题60分;第三部分作文,60分。其中,科技文阅读和古文阅读,命题思路和能力考查方向可以说与去年的试题毫无二致,又是最稳定的部分。这种稳定是对前两年改革效果的进一步验证,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当然,这种稳定不会成为一种定式,随着新课程标准在2007年的全面推广,新的变革又会来临。 -能力立意的命题进一步落实 全卷不追求知识覆盖的广度,而追求思维的深度;不以知识是否全面为考查目的,而将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到位作为考查的目标。基础知识部分只设4个小题。显然无法全面考查各个知识点。今年只考了错别字、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言连贯等四个点,并没有考查字音、词语选用、标点符号等内容。虽然命题者已下定了“何必面面俱到,窥斑亦可见豹”的决心,将随机选点,进行到底了。全卷的重心在于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分值所占比重较大。基础知识部分的压缩,为后面需要更多思考的题目腾出了时间,有利于优秀考生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并获得最终认可。 -题型朴实,出现“回归经典”的趋势 前两年高考中频频出现新题型,往往让人耳目一新,但今年在这方面似乎缺少“亮点”,显得平淡朴实。一些题型甚至给人以“复古”的感觉。如第4和第18小题考查语言连贯,19题考查语段压缩,20题考查语句的扩展,都规规矩矩,就好像回到了几年前。诗歌鉴赏中关于层次的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的归纳,也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细加体会也可以发现命题者的苦心:不能被轰轰烈烈的题型创新所迷惑,经典的题型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也许称作“旧题新出”或“返璞归真”更合适,因为细品这些题,它们在经典题型的基础上都有所改进,并且能够很好推测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和阅读鉴赏能力。 -巧妙融入了对考生学习品质的考查 今年对于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查,似乎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窄”,二是“俗”。所谓“窄”,是指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一组为课内,一组为课外(实际上是在读本当中),并且每组都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面很窄,考生选择余地很小。所谓“俗”,所选句子有的似乎称不上我们平时所说的内涵深刻的名句,比如第一组,要求写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的“三令”,就有点儿出乎人们的意料。可是这种考查方式,恰恰可以看出考生的学习品质,即平时学习中是不是能做到“博学精读”。如果考生缺少这种品质,平时不重视精研博取,只是泛览一些名句,抱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心态来应对,必然会吃大亏。 -作文在回归中寻求突破 今年的作文回归为以前的材料作文的形式,其实已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因为“考纲”中已明确提出要打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应“三文并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导致了宿构、套写、组装等不正常的作文方式,许多考生在考场之上已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显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材料作文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考生在写作中起码也要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起到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考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 就写作而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其实并不矛盾,可以说二者是互通互化的。因为对材料理解的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话题。就今年的作文而言,我们可以从乌鸦的角度思考,如果否定它,可以谈“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如果肯定它,可以谈“奋斗改变命运”等;我们还可以从牧羊人的角度思考,谈“如何看待异类”等。总之,这个作文同样是很具开放性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 另外,这次作文并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既不直接指向“和谐社会”,也没有牵涉“人文关怀”,更和“八荣八耻”挂不上钩,没有表现出突出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直接关涉现实的色彩并不浓重。虽然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和“感动中国”的人物相联系,可以指向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但那都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灵感,应该说并非命题者刻意为之。这一点告诉我们,作文还需要平时扎实训练,猜题押宝、投机取巧,难有成效。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