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保送为亲历高考 13人“敢死队”全上600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1 14:56 金陵晚报 | |||||||||
□金陵晚报记者郝也 刘家智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1)班是理科实验班,班里的学生个个优秀。54位同学,有的被保送至北外、北大、清华、浙大等大学,有的被国外著名高校录取,最后参加高考的只有13人。
这13人还都是班里比较优秀的学生,有考上香港中文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甘泉,有考上北京大学的袁舒流和王融璋,还有考上浙江大学的林栋。 他们几乎都是放弃了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机会,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的。甘泉完全有资格被保送,却坚持没有参加任何保送生考试;林栋通过了东南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最后却选择了浙江大学……在最后的复习阶段,班主任姚老师为了给他们鼓劲,戏称他们为“敢死队”。而这些“敢死队员”也无一例外地考到600分以上的高分,并被本一一流院校录取。其中630分以上的至少有10人,最高的是甘泉,他一直是13人中间的“领头羊”,高考成绩676分。 >>>亲历 林栋:在“敢死队”中变成熟 林栋一直没有参加任何与保送有关的竞赛。用妈妈的话说:“他是一门心思想参加高考”。尽管如此,在一模考试之后,林栋还是获得了一个参加东南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整个年级只推荐了5位同学,机会非常难得。但是当班主任姚老师通知他的时候,他却很干脆地拒绝参加考试。姚老师当天就与林栋的妈妈通了气,希望妈妈再动员一下林栋。 晚上,林栋与妈妈交换了意见。妈妈觉得以林栋一模的成绩,639分,考上东南大学是比较符合他的水平的。但凡是考试总有风险,万一失手呢?岂不是连东大也上不了。但是林栋的想法是,考浙江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怎么能中途退缩呢?再说,他觉得自己是有这个实力的。经过妈妈的再三劝说,林栋才勉强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就当是体验一把。结果出来,只有林栋一个人通过考试,这意味着只要他第一志愿填报东大,高考过了一本线,就可以上东大;如果高考够了东大录取线,还可以加10分选择专业。 要签约了,林栋的态度很坚决:还是要考浙大。因为他觉得参加高考是一种难得的经历,高三复习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很有帮助。如果这么早就定了,下面的学习就会没有动力。最后妈妈说:“你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要负责任。”他回答:“如果不试一试,以后会后悔;如果试一试的结果是考砸了,能被哪所学校录取,就上哪所学校,绝不后悔。” 最后阶段,妈妈一直注意着林栋的学习状态。他一直在为自己鼓气,在本子上、墙上都写上了加油的句子,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每门要考到多少分的目标,贴在墙上。如果按他的目标,总分能达到695分。妈妈觉得有点好笑,因为这很难达到的,几乎不可能。但是林栋在下面又贴了一句:“不是没有可能的!加油加油!”妈妈发觉在这个阶段,林栋长大了很多,经常进行反思,还常常自己总结弱点,分析碰到难题该怎么去想。 那时,林栋的同学都陆续提前取得了高校“入场券”,妈妈问林栋:“你觉得郁闷吗?”他说:“一点也不,非常充实,特别是磨炼了意志。” 几次模拟考试,林栋一次比一次好,一模639分、二模640分、三模达到了651分,但这都没有他高考的成绩高,最后他考了658分,被浙江大学最好的学院——竺可桢学院录取。 回顾高考前的紧张,林栋觉得老师、同学给他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班主任姚老师,很会想办法调整他们的心态,经常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剩下的可是13人敢死队啊!”讲得豪情四射,他们都觉得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也许正因为这句话,他们13人非常团结,谁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忙,一点也不保守。最后他们各得其所,全都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学校。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