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及其重要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11/15 17:54  文都教育

  重点题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及其重要意义

  十八、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盛况看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当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考点背景透析】

  中国和非洲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新时期以来中国和非洲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更加深入。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第一次召开了中非峰会,非洲有四十八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参加这一盛会,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

  (1)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由中非共同举办和筹备。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峰会期间还将举行一系列活动。 

  (2)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采取以下八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二00九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二00六年增加一倍。二、今后三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三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二十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五十亿美元。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二00五年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一百九十个税目扩大到四百四十多个。七、今后三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三到五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八、今后三年内为非洲培养一万五千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一百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十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三十所医院,并提供三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三十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三百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一百所农村学校;在二00九年之前,向非洲

留学生提供中非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两千人次增加到四千人次。

  (3)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宣示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中非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互利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文件全文近五千字,除前言外,分为“非洲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中国对非洲政策”、“加强中非全方位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及后续行动”及“中国与非洲地区组织的关系”六部分。文件指出,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目前,非洲53个国家中有47个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指出:“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

  中非经贸合作近几年发展很快。首先是贸易,50年代,中非贸易额仅1000多万美元,2000年超过100亿美元,2004年达近300亿美元,2005年将近400亿美元。此外,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好的合作,比如,中国积极参与援助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50年来中国在非洲援建的成套项目近800个。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很多工程,参与非洲国家经济建设,总额累计达387亿美元。中非还在诸如铁矿、稀有金属等资源领域开展合作,这些项目有的已开始实施,有的还在商谈中。此外,中国同南部非洲国家在矿产领域、同中部非洲国家在森林木材资源领域进行了合作。中国还通过经济援助、优惠贷款等方式,与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大部分是当地老百姓急需的一些公共福利设施,如医院、体育场馆、公路、甚至铁路等。中国同非洲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也进行了良好合作。

  相关材料2:中非文化交流

  世界考古发掘一再表明,非洲是人类先祖最早的发源和栖息地,是人类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非洲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质的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人类学家、舞蹈家、歌唱家、雕刻家和体育明星等等。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并且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有许多接近之处,如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等等。中非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和互鉴是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理应和非洲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共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同埃及签署第一个文化协定以来,中非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不仅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频频,而且民间有110多个中方表演艺术团组到非洲演出。为给中非文化交流创造一个机制性的平台,中国继1988年在贝宁和毛里求斯分别设立两个“中国文化中心”之后,又于2003年与埃及在双方首都互设了文化中心。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学。今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肯尼亚建成我国在海外的首家调频台,每天用英语、汉语和斯瓦西里语播出共19个小时的调频节目。上述平台不仅方便了非洲朋友学习汉语、武术、书法和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对于帮助非洲人民了解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人民了解当今非洲的发展和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内涵已日益丰富。中非加强文化交流对于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和谐世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关材料3:新殖民主义是诬蔑

  (1)最近国际上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诬蔑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今天在此间表示,殖民主义这顶帽子永远扣不到中国人民头上。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核心是,谁在批评中国,谁在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没有非洲政府和非洲人民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曾经受过殖民主义奴役的非洲人民、中国人民最清楚什么是殖民主义。刘建超表示,非洲的政府和人民高度评价中非关系,非洲的政府和人民也都感谢中国多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提供给非洲的重要帮助。中非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中非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中非之间的文化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关系凭什么说它是殖民关系。

  (2)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贺文萍近日撰文《中非关系发展触动了谁的神经?》文章指出,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没有事实作基础,根本不足以准确揭示当前中非关系的现实,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不希望看到甚至想阻碍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扩大。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指责,其具体内涵主要有三:第一,掠夺非洲能源。声称中国对非洲加大投入是基于对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原材料的需要;第二,以廉价商品占领非洲市场。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特别是

纺织品对非洲国家的大幅度出口增长,严重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发展,造成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第三,向非洲国家推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所谓“无赖”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不利于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进展。

  文章指出,当西方指责中国掠夺非洲能源的时候,事实上正是西方及其跨国石油公司在加大对非洲能源领域的投资,扩大从非洲的石油进口。目前,美国16%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25%。中国目前进口的非洲石油也还不到美国的1/3。至于中国以廉价商品占领非洲市场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其实,就连英国媒体都不得不承认,中非贸易和物美价廉的中国日用工业品为非洲人提供了买得起的商品,客观上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另外,得益于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取得了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至于指责中国输出发展模式,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历来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不寻求向非洲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至于说对所谓“无赖国家”的援助阻碍了非洲的“人权”和“民主”进展则更是片面和缺乏事实依据。总之,西方国家肆意渲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担心中国提升对非关系将对其在非利益形成挑战,担心中非联手在国际事务中份量和影响力的加强有可能挑战西方主导的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应当说,持此论者的确有些神经过敏了。事实上,半个多世纪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雄辩地表明,中非关系的发展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中非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南南合作伙伴关系,“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是绝对扣不到中国头上的。

  相关材料4:中非友好源远流长

  (1)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中非友谊与合作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广大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由于中非双方曾经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殖和反对霸权主义,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加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许多非洲老一辈领导人的重视和培育,中非人民在这个时期相互同情,患难与共,在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事业中相互支持,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非各自情况乃至中非关系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非合作的基础没有变,中非友好的大局没有变。中非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始终坚持把发展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石和重要支柱。在联合国等多边国际场合,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非洲国家的合理主张,在涉及非洲国家正当权益问题上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支持非洲联合自强解决地区冲突及经济的复兴与发展。非洲国家曾经在1971年联合国讨论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时鼎立支持中国,其后又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始终积极地支持中国。

  (2)中非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中国和埃及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的秦汉之际就已经开始同古埃及之间互派使者,逐渐建立了官方关系。这之后,中国和非洲开始通过陆路往来,从中国的西部到西亚,再到非洲。唐代的长安曾经居住着大量的非洲商人、学者和官方代表,使得唐都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元朝时期摩洛哥大旅行家依本白图泰的事迹更是在中国影响深远。

  历史上中非交流的最盛大的一次当然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历史上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第四次的任务是通好阿拉伯及非洲东岸各国。郑和船队由占城至爪哇、锡兰、古里后,即前往阿拉伯世界的忽鲁谟斯。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外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郑和曾经到过非洲的许多国家,如非洲东海岸的今索马里摩加迪沙、肯尼亚马林迪、索马里朱巴河、肯尼亚的蒙巴萨。至今在这些地区还存有“中国塔”、“中国村”、“中国医术”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东海岸国家的海上贸易往来。双方不仅经济上联系加强,而且文化交往也逐步增多,相互影响,促进了古代亚非欧三大洲文明的交融。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同非洲的历史一样都逐渐写上了欧洲殖民主义侵略和凌辱的沉重一页!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饱受了殖民者的野蛮摧残,所谓的文明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让有着悠久文明的体会到了基于共同悲惨历史遭遇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让两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命题视角点拨】

  这道题很有可能考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考察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对话,以及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驳斥国际间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谬论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