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如走马灯--中国高校冷热专业流变五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15:25   中国新闻周刊

  从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到今天“冷热专业”走马灯般地迅速转换,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也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

  清华大学物理系1965级女生高忆陵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社会潮流。“那时,最热的专业是清华大学的原子物理、工程化学和工程物理,考生的分数都非常高。到国际关系学院学外语也非常时髦,将来是要搞外交的。当然,最提气的,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出来要搞军工,那是有保密级别的专业,得出身好的人才能报考。没想到,毕业后,他们都去了山沟里的军工厂。”

  高忆陵说,那时候人们心目中学科专业的排序,是工科、理科、教育、文科,“文科绝对没有理工科吃香,是排在后面的,学文科也就是毕业出来当当老师。”

  这种风尚,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的研究所印证。雷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曾经历过一个全面为经济建设服务、强调“专业对口”的时期,那时候的“好专业”,就是国家建设最急需的专业。

  文革前:“国家建设缺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高校主要是学习西方大学的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以大学、学院、系三级为结构层次。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将大学学科专业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个学科共39种专业。

  “建国后,中国高校大的专业调整共经历过五次。”雷庆说。

  1952年,中国开始了全国大学的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分学校、系两级的做法,系下设教研室、专业。到了1953年,全国高校专业设置是215种。“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按需求设立专业。这是第一次专业调整。”雷庆对记者说。

  1963年,国务院编制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这是第一次由国家统一制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其中公开的通用专业目录432种,绝密、机密目录78种,后者主要分布在国防院校。这是第二次专业调整。

  “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样由国家发布的高校专业目录的”,雷庆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是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需求设置专业,等到专业有了毕业生,授予了学位,就可以进入专门的专业目录了。而我国当时设置高校专业的思维,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体的。当时百废待兴,急于要把建设搞上去,各行各业缺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这样也很难有比较长远的考虑。而且,这就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大学毕业了,到了岗位工作,马上就能上手。”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存在哪个专业就业率高的问题,专业都是国家设置的,毕业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甚至出现了单个产品、单项技术为对象的专业,如拖拉机专业、陶瓷专业,如果是学机械,就可分为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如果是学发动机,可以细分到火箭发动机,再分成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这样,专业越设越窄,也越设越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08高考最新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