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社长蔡智敏:语文教育和社会脱节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22:40   新浪考试

  网友:社长您好,我一直是《语文报》的忠实读者,上学时一直订你们的报纸,特别感谢你们。现在有一种说法,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写不了一个通知,也不会写公函,甚至给家人写信都句子不通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蔡智敏:我感觉到不是语文的问题,是语文没有学好的问题。我们搞语文教改,好多东西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还是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一些技术性的操作,甚至是很零碎的东西,技术化的东西,对从总体上提高语文教育水平帮助不大。真正重视语文,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必需的东西,以一个基本的文化素质来对待,这个思想其实在有些老师心目中并不是很强的。所以,他其实是没有真正重视语文。一些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也不是特别重视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学好,如果你真正学好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成问题。

  主持人:如果我们真正把语文日常的一些老师教的东西都弄明白了,想清楚了的话,我们真正在社会上面的应用其实是不成问题的。

  蔡智敏:对。刚才咱们讲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的基本技能应该说作为语文学科是一个基本功。再就是作为人生的基本素养、生活中的素养,也是基本功。当然说的更大一点、更深一点,作为民族的文化传承,它也是一个基本功。像你刚才讲的,写一个简单的请假条之类的应用文,都是基本技能的问题,本来读过中学的人都应该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学好语文,就写不来,主要是没有学好的问题。

  主持人:如果他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工作的人了,可能平时能够接受语文教育的时间比较少,还有什么办法来补救吗?

  蔡智敏:其实学语文太容易了,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你要学一些应用文写作,这方面的书很多,买一本书翻翻就知道了。我们《语文报》提出大语文观,就是因为语文知识处处都存在,比如在街上,随便拿一张报纸,上面就有语文的东西。你看电视,电视里的字幕也罢,电视里的人物对话也罢,都是语文。比如看到一些对联,也是语文,到处都有。你要留心、注意,其实处处都有语文知识,学语文是一件不难的事情。

  网友: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说法,您怎么看?您觉得综合性学习是无序的吗?

  主持人:他可能是一个语文老师。

  蔡智敏:语文本来范围就非常广,我们说听说读写,范围很大。另外,语文和文史哲各方面都有联系。综合性学习的问题还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目标来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框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我们从基础的语文学习里边,一方面来讲我们会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一些阅读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语文学习对于人生有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培养和塑造。

  蔡智敏:最重要是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说精神境界,有人就会想到政治觉悟,其实你的人生态度,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和人是怎么相处的,这些都是精神境界问题。这些也都和语文学习有关。比如《论语》里就有很多人际关系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2000年了,但是很多东西对我们今天还是有启发作用。学语文,它的人文性就体现在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行为方式的养成、精神的养成,关键在这儿。

  主持人:像您刚才也提到《论语》。2007年有一本非常火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有很多家长买回来送给自己的孩子,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其实《论语》对我们来说是2000多年前先人的一些智慧,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一些为人处事当中,还是有着很多融会贯通的道理。

  蔡智敏:对。它有很多名言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成为我们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这是不容否认的。比如有些东西是至理名言,是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我的老师,值得我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这些都是正确的。它的价值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示,这是学习古典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古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今天语言中的很多词语都来自于古典,比如来自于《孟子》、《庄子》、《论语》、《易经》、《诗经》、《楚辞》,如果真的读了这些经典,再理解今天的好多词语,就会感觉到很亲切、很深刻、很自然。

  主持人:圣贤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其实在我们的心里面,跟我们在一起。

  蔡智敏:对。

  主持人:他们的很多道理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亲切的。

  蔡智敏:对。今天我们觉得他们是圣贤,是因为过了这么多年,是因为后人在很长时间中把他神圣化了,其实当年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包括我们现在奉为经典的《诗经》,对爱情的描写都是非常生动的,和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差不多,一个道理,它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民歌、小调,只不过语言方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有时看起来文字比较生涩,但是如果懂了它的意思,就会发现那时人们的生活跟现在的生活情调有很多相似之处。

  主持人:蔡老师也出过很多书,专门谈过对古诗词还有对经典的看法。对于您个人来说,您印象最深或者是您最喜欢的字句或者是经典的东西是什么?能够跟网友一起分享一下吗?

  蔡智敏: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于经典,我经常翻阅的有《论语》、《庄子》、《老子》,我会经常翻阅。但是我读书比较乱一些、杂一些,我也读一些哲学,历史等。中国的古典作品比如《楚辞》、《诗经》,对我影响更大一些。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陈述一下,您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怎么理解的?您是怎么接触到这句话的?

  蔡智敏:应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德格言,也不是说它有多高。一个人在社会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施加,这样就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相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原则,但不是很高的要求。

  主持人:《语文报》被称为“中华语文第一报”,而且《语文报》有一个办报的思想,希望做“大语文”的理念,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您如何理解“大语文”的理念,您是觉得这种理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蔡智敏:大语文的理念,从“语文报”的创始人陶本一先生当时就提出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着。我所谓的“大语文”,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我们觉得语文这门课程,或者说这门学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让它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它的面是非常宽的,非常广阔的。所以,我们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去办报纸,我们不是去配合教材,不是简单地配合课堂教学,而是搜集很多语文知识、文化知识,把它编进报纸,让大家通过阅读报纸,能够打开思路,开拓思维,接触很多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知识很丰富。是这么一个意思。

  主持人:我知道《语文报》是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们在出版这样一些报纸的时候,在编辑内容的时候,我们如何来平衡应试的一些东西和大语文我们所需要培养人文素养之间的这种关系呢?

  蔡智敏:有时人们有一种误解,觉得坚持“大语文”这么一种编辑理念,似乎你的报纸就对考试没有帮助。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也罢,高考也罢,考的全是大语文。”仔细研究一下每一套考题,就会发现它不可能考的都仅仅跟教材有关,都是课堂上学来的只是,而是在考语文素养、语文功力、基本的语文知识积累,考的真正是大语文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坚持大语文观念,编出来的报纸恰恰是对中考、高考非常有帮助的,每年都有好多中考题,甚至有不少高考题和我们报纸上的内容撞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甚至有的中考题都是从我们报纸上取材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报纸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听说读写等好多环节。不管怎么考,怎么能走出这些环节?不可能。语文就是这些大环节构成着。所以,大语文观念一点也不削弱我们的报纸对考试的指导作用,相反对考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