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才观。一种是直接面对市场需要,培养社会各用人部门直接需要的“对口”人才。另一种则与市场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长远利益出发,着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发展“后劲”。这两种人才观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都有直接的影响。前一种人才观通常被企业家和用人部门所接受,而后一种人才观则是教育家所信奉的。这两种人才观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教育理论界所说的企业家和教育家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在高校中基本上是教育家的“后劲”观点占主导。
按照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对口”观点以社会用人部门的直接需要为参照来考虑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以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而“后劲”观点则以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手段来考虑课程设置,把职业能力仅仅作为手段。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处于待业状态;另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强烈的反差呢?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适销不对路”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独立院校应确立“先生存、再发展”的基本理念。未来的发展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解决的是眼前的生存问题。如果连眼前的生存都不能解决,再美好的未来都犹如空中楼阁、水中明月。先生存就是要优先注重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不是我们要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而是要培养出市场想要的人,这是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许多高等院校在设立学生培养目标时都采用“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方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做到了“宽口径”就很难培养出实用的专才,看似就业的路子很宽,什么都行,其实就业很难,因为什么都不精。
通才有时变成了“万金油”,什么都行,又什么都不精。的确,作为高层管理者往往需要的是通才,然而,大学生不可能一毕业就做高层管理者,首先要从基层做起,而基层恰恰需要的是专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专才切入,再谋求发展。
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可以马上上手工作的人,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因此,要求培养的大学生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可以直接上岗,这是就业的根本。拓宽知识面可以在工作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现在是市场经济环境,各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应及时预测并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