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确定目标高校大体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 12:43   新浪教育

  2.确定目标高校大体城市

  确定了报考学校所在区域之后,就要进一步缩小考虑范围了。那么哪些城市会成为你的首要选择?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界定这所城市是否适合自己就读呢?建议大家从以下三点出发,考虑该城市是否适合自己报考。

  (1)城市消费水平

  在前面介绍考前自我定位的时候,我们就向大家阐述过报考大学该从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这样才不会给自己过多的经济压力。实际上,读大学的费用除了学费之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毕竟我们的大学生活也要穿衣吃饭,也要购物休闲。如果所在城市的综合消费水平很高,无疑增加了我们的隐形消费成本。可能相同的生活质量在消费水平低的城市每月只需要400元生活费就够了,而在消费水平高的城市却需要600元甚至更高。这样就会让我们生活得很辛苦,即使节衣缩食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仅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让我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认清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

  曾经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时间都用来打工挣钱交补考费了,哪有时间学习啊?”虽然只是玩笑,却也不难看出,如果因为经济拮据而不得不选择打工的话,无形当中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看来,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太好的同学,倒不如在报考学校的时候就选择一个消费水平中档或偏下的城市。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而不必为了节衣缩食殚精竭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上,而不必非要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城市消费水平低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高校综合实力低下,了解了这一点,解决了心里的顾虑,相信大家在城市选择上就会有进一步的把握。

  (2)所读专业要适应

  这里所说的“适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考生要“适应”报考的专业,正如前面章节中提到,报考专业时要遵循“兴趣主导原则”,但是若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时就要试着激发自己的兴趣,逐渐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另一方面,“适应”是指报考的专业与高校所在城市相“适应”,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学科全、专业广的综合性大学,在增加扩招名额的同时也不断新增专业,增大由“专”变“全”的步伐。这无形当中会出现步子大却迈不稳的弊端,于是我们会看到学校里的新增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备等现象。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金融、经贸等热门专业,甚至一些学校的新增专业是该学校建校来从未涉及过的学科门类,还有某些内地高校为求专业齐全,新增了海洋专业。一旦我们选择了类似的高校、专业,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就业造成极大的困扰。单拿“内地高校开设海洋专业”为例,在校学习期间,同学们将因为学校地处内地,接触海洋生物的机会少,无法进行大量的学科试验。等到毕业的时候,学校所在地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最大,但由于位于内地,该地区所需海洋专业学生几乎为零,因此学生在该地区的就业前景渺茫。而若到沿海地区就业,避开排外心理不说,单从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来看,可能也会因为动手能力差、实验技能不佳而被拒之门外。当这样鲜活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时,就需要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了。

  (3)就业前景

  锁定高校所在城市的时候,就业前景也要综合考虑进去。因为学校所在的城市对其包容性和认可程度最大,因此同学们在学校当地就业对自己是最为有利的。同时,“读大学”也就是“读同学、读老师”,大学里也在积累着自己的“人脉关系”,一旦将来选择去其他城市发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脉”就派不上多大用场了。既然这样,就要提前考虑将来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自己所学专业在这些城市中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如何。只有把这些因素考虑到位,才不会在毕业的时候,一心想着南下或北上,去别的城市发展,无形中浪费了自己掌握的大量资源。

  除了了解报考城市的就业前景之外,另外一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位。以北京为例,虽然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成为很多考生的向往之地。然而由于北京的高校众多,每年应届毕业生仍然感到就业压力巨大,加上一些同学“心气高”,不满足于从基层做起,因此还是会有部分同学一毕业处于失业之列。因此在择校选城市的时候还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是想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发展,还是想要在安逸舒适的小城市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