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时报:北京工业大学 肩负使命绘就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 11:43   科学时报

  编者按:半个世纪前,在工厂林立的北京东郊九龙山,一个崭新的生命在这里孕育。经过50年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北京工业大学已成为一座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2010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将迎来50周年华诞。为此,本周刊推出《北工大记忆》栏目,希望通过珍贵的历史片段,重温北工大发展史上那些历久弥新的记忆。

  首都东南的天空下,有一所高校正以朝气蓬勃的活力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向人们展示其崭新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我们的北京工业大学。今天,这个在绿树掩映、鲜花环绕的校园,这个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的2万余名在校学生的市属重点高校,是无数北工大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历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和辛勤耕耘后的结晶,更是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历届领导关怀下不断建设的宝贵成果。

  宏伟的建校蓝图

  说起在建设蓝图中被定义为比莫斯科大学更加宏伟的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设情况,真可谓起伏跌宕、一波三折。但北京工业大学又是幸运的,因为它从建校之初就备受关注与期待。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委按照党中央的精神,明确提出将北京市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重要指示。在这样的建设目标下,1958年的北京,其工业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的彭真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高、精、尖”的北京工业建设总方针。以彭真、刘仁同志为代表的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艰巨的历史建设任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很难实现。虽然当时的北京坐落着多所全国重点大学,但就北京市而言却分配不到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了实现北京工业的飞跃、推进工业建设的发展,市委决心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万人规模的工业大学,为北京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就是筹划中的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彭真、刘仁、宋硕、韩伯平等同志的关怀与支持,他们不但组织领导,而且亲自指挥推动工作,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校的筹建融入了他们的汗水与心血,北京工业大学的成长道路上更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历史足迹。

  1959年,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同时还传达了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对北京工业大学发展的初步设想:要把北工大办成国内一流、规模达两万人的高等学校,并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出一所比莫斯科大学更为宏伟的学校大楼。

  为尽快促成学校的建设,刘仁同志亲自选定朝阳区水碓子作为学校的校址,但是由于校址距离中央确定的外国使馆区过近而未能如期开工,为不耽误学校1960年正式的招生工作,刘仁同志一方面先将原为化工学校修建的近3万平方米的学校建筑给北工大使用,另一方面亲自四赴北京郊区为北工大寻找新校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仁同志在多次选址后于1961年在青山环抱、绿水绕流的怀柔水库附近选定了两公里见方、紧邻规划中的北京 “高精尖”工业区的怀柔口头村作为学校新址。新址选定,刘仁同志又指定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限期作出北京工业大学的总体规划。面对承载着校园美好规划的沙盘,刘仁同志请来市委相关领导和北工大的同志对其反复审议,在最终规划确定后,他马上安排在校址处修路架桥,为来年校园建设破土动工作好准备。

  然而,好事多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压缩了基建的规模,北工大的整体校园建设也在压缩之列。虽然北工大宏伟的建设蓝图暂时没有条件达成,但刘仁同志办好北京工业大学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想方设法支持北工大的校园建设工作,权衡比较后压缩掉一些工业建筑项目,将建筑指标转给北工大。1962年,学校终于落成了一座15000平方米的标准很高的实验楼。至于学校整体建设只能待国家经济状况好转后再建了。

  难忘的关怀

  1965年,国家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北京市委再次将北工大校园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市委决定,在北京山区 “小三线”建设一所可以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综合仪器厂相媲美的先进的综合仪器厂,作为即将准备成立的应用物理系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

  为了这个第二年就要开工的建设项目,市委负责生产工作的韩伯平同志和负责高校工作并兼任北工大党委书记的宋硕同志深入一线,为了在“小三线”选定适合安置综合仪器厂和应用物理系的地址,两位领导同志和时任北工大校长的樊恭烋同志钻山沟、入老林,脚步踏遍了北京的怀柔、密云、门头沟等山区。

  老校长樊恭烋在《往事回眸》一书中回忆了当年的一段往事:“一天,吃过午饭,我们三人乘坐市委的一辆吉普车前往密云的某条山沟。这条沟很深,又没有车行道,车只能沿着无水的沟底行驶。沟底有石块,不平坦,行车速度很慢,从进沟到出沟就花了几个小时。当从山沟出来,汽车驶上公路,已是黄昏了。没有想到,车开过昌平,离清河尚有几里地的时候,突然发现,车没油开不动了。那时天黑了,很少有过路车,无法借到汽油。而且,外面又下着细雨,干等也不是办法。于是,我们三人一起推着车子,走了几里地到清河镇,借了一些汽油,再上车开回北京。回到家已是十点钟了,大家都没有吃晚饭……”

  为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设,市委领导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给予了学校无限的关怀和温暖。在市委领导的不懈努力下,最后终于确定把这个项目建在怀柔沙峪,基地也于1966年开工建设。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整体建设工作被迫停止。尽管如此,和市委领导同志的雨夜推车经历却深深烙印在樊恭烋校长的脑海中,每每回忆起此事,他总是充满了感慨和感动。

  校园建设再启航程

  粉碎 “四人帮”后,调回北京市委主管教育的万里同志曾经到北京工业大学视察,在查看了校园情况后他要求尽快制定建设规划。在万里同志的关注和领导下,1977年,学校的第二教学楼得以修建。可是,当学校要按规划继续修建图书馆时,万里同志已调离北京,建校工作又处于停顿状态。

  尽管在建设北京工业大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以至于建校十几年后,学校也还只有9万平方米的校舍,被人称为 “大中学,小大学”。但是市委领导始终如一地要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流大学的宏图伟愿却历经时光洗礼未曾动摇,正是他们所具有的重视知识、关心教育的高瞻远瞩、富有远见的深刻认识,成就了今天的北京工业大学。

  1979年,北京市委提出:要像彭真、刘仁同志主持北京工作时那样,重点办好北工大。此后,在确定北京工业大学为市属重点大学后,北工大的校园建设步入正轨,开始有条不紊地按计划逐年修建校舍。当北工大被正式纳入全国 “211工程”院校后,学校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建设步伐更加矫健有力。

  如今的北京工业大学早已焕然一新,成为北京东南地区的亮点,校园处处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漫步校园,抚今追昔,北京工业大学正在逐步实现彭真、刘仁同志当初的设想。正如樊恭烋校长所言:“这一点可告慰北工大所有的创建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