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海派清口使周立波越来越红,而侯耀华却认为“周立波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他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周立波要走下去很难”。王汝刚认为,海派清口的成功并非周立波个人能力特强,而是其营销模式的成功。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请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得分:70分(一类卷,满分作文)
长者的红与黑
自从有了 “海派清口”,各种评论如海潮般涌来,毁誉称讥,纷至沓来——人们怀着各自的心态,发着各自的议论,表着各自的态度。侯耀华与王汝刚两位曲艺界的前辈长者之看法,立于众评之中,由其长者身份,更有了参考价值。于我而言,其中更能看到长者的红与黑。
我国文化中,由于儒家之血统,长者的意见往往更为重要——抑或这是人类之天性——年长与智慧在世界各地都密切相联。而侯、王二人,却是这般两个互相截然不同的长者形象。
耀华同志的话在我看来有失偏颇,恐怕有着几丝妒忌与长者的傲慢。先不说侯耀华先生在耀(跃)文大师遗产案中充当的不光明之角色,也不说他的相声成就不如立波清口,更与其兄相去甚远,他的评论至少是不公允的。同样由关栋天一手打造的“玫瑰清口”为何没有成功呢?这就说明了周立波的不可复制性。像侯先生口中的“只是”、“很难走下去”之类的判断,一来没有足够依据,空口白话的傲慢,二来似乎要做实南北文化“冲突论”。他带着一种长者之身份造就的天然的优越感。这种“无由来的”傲气,恐怕与有些政府部门有得一拼。政府部门应当代表公信力,代表权威与敬意,正如儒文化中的长者形象。而如今,它们给我们以黑色之傲慢——正如卫生部门对于小学生测定蘑菇萦(荧)光剂成分之报告回答的“不具科学性”的冷冷腔调。长者之黑,一如对于权威的滥用,一如公权力之尸位素餐。
海派清口红爆的日子已过了将近两年了,就其中经历,王汝刚“王老板”的评论显得很有道理。王汝刚“王老板”的评论显得很有道理。王汝刚是位颇有号召力的滑稽演员,对于上海观众,他的声望不言自明。上海的出名演员不少。钱程、蔡国庆等,都是好角,但其未曾创清口之形式,将海派文化中的独特幽默以固定的体系阐发出来。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周立波颇具“腔调”的营销模式起了作用。一个人撑一片舞台之独挡一面,现场脱口秀之风格,这是姚慕双、周柏春两位巨擘未曾想过的时髦方式。这一点上,王的评论一针见血。说周立波能力并非特强,这由事实证明并不是恶意地批评。立波在两个“笑侃”之后,少有出色之作,虽活跃于电视银屏,但未得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而“近腔”,很有腔调的周立波很没腔调地和网友骂起架来,“头势”也不太清楚了啊。王汝刚以长者前辈之尊,客观公正地评述了后来者,当真是长者之红。
希望,社会之上,多些红长者,少些黑长者。这,对于新人们的成长犹为重要啊!新生事物需要红,而黑则是杀手。
[评分理由]
这位同学视角独特,从对“侯前辈”的否定到对“王前辈”的认同,嘲讽的是“长者”的傲慢,呼吁的是中肯和公允,既充分阐释了权威的所谓 “红与黑”,也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对于“长者理当如何”的思考。很显然,文章所分析的已不仅仅是周立波现象,也不仅仅是“侯”“王”二人的言论,更是指向严肃的社会问题了。这对一个高中生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语言简明,甚至颇有点老练,不但文从字顺,而且有灵气、有见地,值得肯定。
得分:62分(二类上)
文化不应为营销服务
周立波,敢于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立了海派清口这一最近热门的新娱众方式,继传统的相声、小品之后,海派清口无疑占据了现今上海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透过表象,我所看到的本质,无非是营销的成功。
王汝刚说过:“海派清口的成功并非周立波个人能力特强,而是其营销模式的成功。 ”对于这点,我表示认同,因为周立波本人也说过自己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并且从他的演出不难看到,专业的舞台灯光、服饰、音响效果,及有效的宣传手段,无不为海派清口增加了许多现代化亮点,并且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服务对象非常集中,有针对性,全场上海话的词段,就是为听得懂上海话的人服务,如此一来增加了听众的集聚效果,且在上海这样一个市场广布的城市,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不得不夸赞之,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以对的方式,达到营销的极致效果。
周立波口中说:“我是为上海文化服务。 ”可我认为有欠妥当。海派清口的创立,我认为只是周立波的创业成功,并不能说是海派文化的传承。快餐式的营销,符合了现今人们的口味,还有最重要的是,我看完海派清口之后,看到的,无非是用上海话就最近热门事件就事论事罢了,但客观来讲,周立波表现出了上海话特有的幽默感,这点毋庸置疑,为他传扬海派文化加了分,可除此之外呢?海派文化的其它特点呢?以其本质来看,我不能完全否认立波先生对于发扬海派文化的渴望与期望,但盈利为主导因素,更多的理由在于营销。
华夏五千年,天南地北,文化错综,博大而精深。东北的二人转,蕴含了东北这块黑土地丰厚文化特质;京剧,从古至今,千锤百炼;又如相声,老一辈在当年科技(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在不断的摸爬与探求中终成大器,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造福。至于营销谋利,确有此原因,可如此长久以来的传承与人们的喜闻乐道来看,这些文化,是真正带给人们的文化。而海派清口在面对此多的宏博文化下,又该如何定义?是传承?是营销?也许只能留给时间来印证。
可我希望在面对拔地而起的高楼时,我们,不要被它们挡住了视线,而是爬上去,让自己看得更远。
[评分理由]
作者主要针对王汝刚的“营销模式说”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周立波背后的团队和海派清口演出的特征两个角度,阐述了周的成功只是其营销模式的成功。论证清晰,分析也比较充分。文章能对周立波现象进行反思,尤其是对“营销模式”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但文章的缺点也在于对反思部分的展开较弱,反而显出文章标题与内容的联系不紧密,故不评为一类卷,定为二类上。
得分:48分(三类上)
由海派清口想到的
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自身努力、天赋、思维上的创新,与他人合作再加上有利的时机作为催化剂经反应而得来的。而这些“原料”中每个都起着独特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
如材料所说,侯耀华的看法正是表明了如果其他人也能取得这成功之道,那将有无数新星出现在各领域;王汝刚的话则也提及了他成功的原因,侧重于方式与团队合作。那么即是说,只要领悟到成功须有的条件,成功者是可以批量生产的。
个人努力是成功的发动机。很多人评论周立波的演出都只是即兴表演,根本不用努力认真去备稿。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他的成功完全是他付出够多努力后应得的。周立波在短短一个多小时讲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取,他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资讯,新闻故事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故事。 “我家每个人光卖废报纸就能卖18块钱。”他说道。然后他再将这些信息经过整理删选,创作成一份讲演稿,这已经超过了许多人的工作量他一个人在成名前成名后默默做着,可见,成功需要足够多的努力来支撑。
与他人的合作是成功的轮胎,周立波能成功地站在舞台上决不是靠着一个人,而是有整个幕后团队的支撑。苏洵写的《六国论》中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国虽然强大但他们并不团结,甚至隔岸观火使得他们最终被灭,那么如果六国当时互相合作了,那就不是零比一或一比一的对垒了,而是六比一,那岂有被灭之由?或许整个结果都会不一样了。可见团队协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没有它,再多有才之人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有利时机是成功的润滑剂。并没有多少人重视有利时机这一因素认为其可有可无,而当你掌握了有利时机,你就会越快到达成功。写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一代枭雄刘邦面对鸿门宴的惊险重重,他抓住时机逃回营中,换来的是更上一层楼的权利。而项羽面对那么好的时机却不理会属下的一次次提醒,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周立波也抓住了良好的出道时机,即众人都已对东北小品、二人转有些厌倦时,因此一夜成名。
创新是通往成功中泥泞路中的一条捷径,采用的方式是方向盘……
只有你做到了这些,成功之车才能组装完毕并驶向目的地。相信吧,然后照着做,成功是能批量生产出来的!
[评分理由]
文章从造就成功的“因素”(文中用的是“原料”一词)角度加以论述,全文涉及成功的诸多要素,尤其从个人努力、合作、机遇三个方面的作用展开,总体结构相对完整清楚。
但本文的不足也很明显:一是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整体论述显得比较散漫、空泛;二是举例论证(尤其是鸿门宴一例)有不妥之处;再者结尾也显得草率仓促。故评为三类卷。
得分:35(四类上)
做事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在的海派清口名噪一时,大家都对周立波表示赞扬。但有些著名人士则认为其成功可以复制、并不会一直那么红、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其强。之所以说这办的成功,受那么多观众的追捧和赞扬,其实并不是其个人能力、幽默细胞有那么好、那么强,而是其营销模式的成功,是其符合了大众的需要。一旦其不满足大众的口味或是追不上了的话,那么必遭冷落。
看看秦国吧!在其初期,为了稳因其绝活,它采取了法家思想的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由于符合了当时的动乱局面的需要,因而使帝国的建立及其日后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在一切国泰民安后,百姓则由原先的对酷法持肯定态度转变到了渴望和平,安居乐业,但这时秦朝统治者却不知变通,依然实行暴政,这使民怨沸腾、揭竿起义,最终致使秦灭亡。所以,做事必符合时代潮流,凡是逆潮流者定于已于别人都无益处,最终被社会淘汰,甚至会有亡国危险。
再看看法国的启蒙运动吧!当时人民已逐渐开始尝试摆脱都会的束缚,而启蒙运动的理性、追求自由平等等思想理念已为人所接受,符合了当时的们需要,因而得到了下层群众的支持。而其影响却不仅仅是这些,随着其思想不断传入了其它国家,由于符合了那里人民的愿望,因而影响深远,推动了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且使其颁布了一些由其思想为基础的法令。所以,做事要符合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会成功,甚至还能功成名就且将这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使自己流芳百世。
但同时也要记住,做事不能太符合时代潮流,因为这样会把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固定在同一形式内,从而不利于人们的自立创新,从而使社会无法进步。就像中国的清朝,相对那时后中国而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乃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趋势,但却违反了当时的世界潮流,但清朝统治者不知更替,仍迫赶自己本国的落后潮流,最终使其实行闭关锁国而导致中国落后挨打,清朝灭亡。所以,做事不能太符合时代潮流,否则会被禁锢思想,无法使社会进步。
所以,做事一定要符合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会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使自己同社会共同进步,甚至有可能造福于世界,但同时也不必太符合,要把握这个度,这样能够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己更能取得质的突破!
[评分理由]
从文章第一段看,这位同学是试图从“营销模式”着手为文的。但随着文章的展开,我们看到的只是 “符合时代需要”、“切合时代潮流”等语,作者索性抛开材料的背景而大谈历史发展趋势去了。材料作文固然不能囿于材料,但缺少对材料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只摘录一遍便跳离开去,甚至完全丢掉材料“自说自话”都是不行的。
本文因游离题目,且在逻辑上存在明显问题(先说“要符合潮流”,又说“不能太符合潮流”,例证也不能有效地支撑观点),故评为四类卷。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