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语言文字专家:高考作文用网语“当有所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5日 12:28   新华网

  时下距离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微博)开考仅有数日之遥,3日上海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高考作文出现网络语言将以错别字处理”、“高考作文中出现网络热词‘格杀勿论’”,一时间“禁用网语”的说法在网上网下引起热议。

  经记者调查,相关新闻中提及的当事人、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已正式答复:“禁用网语”的新闻报道存在媒体误解的成分。

  不过,高考是否应该对网言网语说“不”这个话题,已受到广泛关注。语言文字专家认为,高考答题时,对网络词汇的使用,应有所选择,区别对待。

  网友热议高考该不该“禁”网语

  “上海高考作文禁用‘有木有’?”“高考对网络语言‘格杀勿论’?”网友对此各抒己见,针锋相对。

  在一项主题为“网络语言能不能出现在高考作文里”的网友投票中,截至4日上午10时,在24小时内已有3300多人参加投票,网上留言有近10万条。

  在这项网上投票中,约50%的网友认为“可以,网络语言是汉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34%的网友认为“不可以,网络语言对母语是一种恶搞和污染”;还有16%网友表示“无所谓”。

  支持“可以使用网语”的网友认为,汉语言文字是与时俱进的,高考对网络用语不应排斥,而是应该包容对待。

  网友“想念向日葵”说:网络词语作为一种语文现象,要是一味被语文教学封杀,只能说语文教学跟不上时代,高考也该顺应时代。署名“文芒老宋”的网友认为,作文要求与时俱进,高考不应死守陈规,不应让学生把眼光只放在课本上。

  与之相反,反对者们认为,高考试卷与互联网论坛博客不同,是规范用语的一个样板,高考作文对网语说“不”理由很充分,将一些网络词汇判为错别字并扣分,也完全可以理解。

  一些网友分析,使用“伤不起”“神马”等,将给高考阅卷造成一定麻烦。网友“maomao”说:随意使用网络语言,不常上网的老师可能看不懂。网友“方与圆life”说:网络语言进入作文,也许对评卷老师是个挑战,不同老师不同标准,最终伤害的或许是部分同学。

  来自武汉的网友“政委”支持“从严查办”高考作文滥用网语。他留言道:出现各种“火星文”的应该一词一分都扣了,零分为止,这种恶俗的风气不能长。

  署名“子游”的网友留言说,高考临近,身为当年语文省级探花,奉劝各位考生还是要按照老祖宗的规矩解答与写作,包括标点符号都有讲究。

  当事人:“禁用说”和“格杀勿论说”不准确

  记者连夜与媒体报道网语“禁用说”“格杀勿论说”中被提及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取得联系。

  周宏教授的正式答复是:无论是从语言发展规律,还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谈,高考作文中出现网络词语都不应该“格杀勿论”。

  周宏说,尤其是一些已经广为流传并经过主流媒体使用的词汇,如“给力”等,不应该判为错别字。但一些仅在网民中流传使用的词汇,传播范围有限,许多人包括阅卷老师都不明含义,用在作文中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错别字。

  周宏个人认为,作为考生,谨慎使用网络用语,较为稳妥;而语文老师一定会尊重语言发展规律,区别对待网络用语。

  周宏还进一步解释说,关于上海高考评价的相关标准,决策部门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阅卷老师只是考试院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按照规定,高考阅卷教师无论在考前还是考后,都不能以阅卷者的身份接受采访。此前,有媒体报道的说法,仅是他个人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谈的一些个人看法。

  记者4日登陆上海教育考试院主办的“招考热线”,在6月3日公布的《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问答》及关于今年高考的提示信息中,尚未见到“语文考试禁用网语”的通知。上海市语委有关人士也向记者证实,目前尚未接到下达的“高考禁用网语”的通知。

  语言文字专家:高考作文用网语“当有所选择”

  作为中国文坛“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社,曾连续多年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就曾出现在“十大”排行榜上。该杂志主编、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网络用语蓬勃发展,若要在高考作文中使用,应当视词汇和语境不同,有所选择,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的常年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汉语言文字系统进入了一个“全民造句”、空前活跃的阶段,不仅网络用语成为时尚,还有方言常用词、新的科技词汇等,也都是对我国语言文字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促进了汉语体系的新陈代谢。

  “事实上,网络用语的‘家’还是在网上。”郝铭鉴认为,网络用语不仅包括使用谐音字、改变词性,还有标点符号和外文字母的“游戏式”用法等。在网上的私人交谈讨论中,这些词汇具有及时传播、增加娱乐气氛的正面效果。但这些词汇要“集体”进入全民的、全社会的话语系统,还需经历一个规范的过程,要经得起语言发展规律的考验。

  郝铭鉴说,任何一个语言文字系统都是开放式的,部分网络用语其实已经被吸收进语言体系中。例如,“囧”字的挖掘,是对汉语活学活用的结果,目前不少媒体都在使用;“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头条,这都体现了语言创造的全民性。

  郝铭鉴同时指出,但也有些谐音词,如“杯具”“神马”等词汇离开网络语境后,在严肃的语言环境下,会造成混乱,今后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因此,他建议,高考考生慎重对待作文词汇,有选择性的运用网络用语。

  专家提醒,对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各地还曾相继出台过实施办法等,都应遵照执行。(记者 许晓青、潘旭)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