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北京将有7.6万名高考(微博)生走进考场。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不过,这些考生当中并不包括那些出生在北京、曾在北京读小学中学的非北京户籍的借读生。
根据现有的高考考试制度,考生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和录取。教育部官员今年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曾让人们对新教改方案寄予厚望。
无奈的“被选择”
今年18岁的高三学生冉豆已经拿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正在等待另一所更心仪的大学的通知书。冉豆是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来北京读书。2008年中考的时候,冉豆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市著名的重点中学人大附中读高中。
冉豆的妈妈王雪妮是东北人,和其丈夫来京工作十多年。丈夫经营一家企业,而她则在一家事业单位。但与大多数来京务工人员一样,两人均未能获得北京户口。但他们都拥有北京“绿卡”——工作居住证。有政策称三年内可以转为北京户口。
比起那些父母没有北京“绿卡”的外地孩子们来说,冉豆上人大附中这样的好学校并未遇到什么困难,中考成绩达到分数就能上。更多的外地孩子即便是在北京想上高中都是个难题,他们一般在读完初三后选择回户籍所在地继续高中生活。
但也就是这张曾带来希望的“绿卡”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尴尬。
2008年,地方政策显示,持“绿卡”的子女仍然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让王雪妮开始担心冉豆未来的前途。王雪妮说,当时一家人商量,想到的出路有三条:一是回老家;二是继续等待政策;三是出国。
对于回家,当时的想法是,王雪妮丈夫的事业在北京,一时难以放弃,只能王雪妮回家陪孩子读书,这样一家人至少要分居三年。而老家那边早已没了房产,还得租房,学校也得重新选择。“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王雪妮说,他们最终否定了这一条。
继续等待政策?王雪妮原本还寄希望于此。当时北京绿卡族为争取子女高考权的活动在北京日益兴起。尽管家人反对,但王雪妮也积极参与这样的维权行动,还带着冉豆参加过一次,她希望孩子能亲自参与权利的争取。
那是一个大夏天,王雪妮带着冉豆和部分家长和小志愿者们来到了国家教育部门前表达自己的诉求。但现场经历的被呵斥和冷漠,让冉豆觉得这种权利的争取是不会有结果的。“出国成了最后唯一的选项,我们是被选择,很无奈”王雪妮说。
异地高考未有时
来自浙江的商人梅先生这几天也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儿子要不要像女儿一样选择出国留学(微博)。梅先生的儿子在北京陈经纶中学读初三,外地户口,没有北京“绿卡”,在北京读高中是个难题。母亲的意思是,决定回老家陪孩子读完高中三年然后高考。
但孩子的想法却不同,在北京出生长大并在北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他,并不情愿回到那个他曾未去过的老家。他希望能像姐姐那样出国留学。三年前,梅先生的女儿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而选择了去罗马利亚留学。
这样的纠结家庭在北京越来越多。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多。而据媒体统计,目前在北京的借读生已经达到40万人。
这些家庭一直在争取孩子的高考权利。在一个叫“我要高考网(www.inpeking.net)”的网站上,显示的签名已达到21413人。6月5日,这些家长又在北京的木樨园百荣市场现场寻找外地家长签名。而此前,他们已经11次前往教育部门表达自己的诉求。
王雪妮说,他们对“异地高考”的要求并不高,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然后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录取,分数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合。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改革必须一次到位,直接实现外地学生在京参加高考和录取。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流动人口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考,另一个就是高考。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问题备受关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就曾提出要“研究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
北京也曾在纲要征求意见阶段提出,要探索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办法,熊丙奇认为这是对纲要的一种回应,是很积极的信号。但遗憾的是,3月份纲要正式发布后,相关内容却被删掉,“这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推进异地高考上一种无力的态度。”熊丙奇说。(记者:谢良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