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中青两代作家同写2011高考作文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 17:25   辽一网-华商晨报
“高考模拟现场”高考(微博)模拟现场”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范围,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011年辽宁卷

  高考作文题

  本报第二届“高考模拟现场”开考,作家老师学生同写高考作文

  晨报讯(记者 夏雪菡)昨日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目也浮出水面。

  当高考考生从语文考场走出来时,一批特殊的“考生”走进了另一个考场,就是设在本报的“高考模拟现场”。前来“赶考”的考生有名师还有高二年级的学生,考题只有一道,就是高考生刚刚答过的辽宁高考作文。

  昨日14时许,“高考模拟现场”正式开考,这已经是本报开的第二届“高考模拟现场”了,去年我们就成功地举行了第一届,而这一次我们的考生范围从学生扩大到老师。来参加本报“高考模拟现场”的学生说:“从来没有和老师一起参加考试,这种感觉很奇妙。”考试结束后,本报还邀请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语文高级教师孙延堂老师为学生考生的高考作文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孙老师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所表达的几个观点很明确,相对于往年的作文题目不容易跑题。

  (由于版面有限,所有作文均有删节)

  苹果的香味

  当我们被要求确认苹果的香味时,有一项重要的权利不可或缺,那就是首先质疑这是真苹果还是假苹果。

  质疑与自由相伴,也与真理相伴,有时也与遭受批评与训斥相伴。

  当一位哲学家拿着蜡做的苹果问学生们“你闻没闻到香味”时,人们最容易质疑自己的鼻子,而不是哲学家的苹果。

  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认知陷阱,哲学家提问的核心是香味,而没问“这是不是苹果”。正是这个所谓“陷阱”,让许多人失去了解真相的机会,只有一位学生发问:“这是什么?”

  这个故事差不多是安徒生童话之皇帝的新衣的另一个版本。大臣们明知皇帝无衣却说有衣,而闻蜡苹果的学生们不知其为果却以果闻之,从而无法接近真相。

  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感官所欺骗,见到蜡苹果就以为它一定香,一定甜脆,一定有营养;如果闻不到香味则是自己的错,至少是感冒的错,而不是苹果的错。视觉把自己看到的形态与色彩当作真理向嗅觉兜售,不服从就是不称职。事实上,视觉———人类的视网膜———并不一定可靠。科学试验证明,人头朝下行走的图象,被视网膜修正为人头朝上,这一修正离事实相去甚远。人眼所看到的红花、绿叶与蓝天均为光波折射与人眼感觉色彩的锥状细胞合作的结果,红花不一定是红的,蓝天完全可以是另外的颜色。眼睛会骗人,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可能骗人,故此,世上才有那句含意恒久的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我们常常为从众心理所骗。从众容易,讲真话难。讲真话需要学识和勇气。人与众人的认识不一致时,会孤独、会惶恐、会投降,从众之后才心安。人云亦云恰恰是人认识真理最大的误区,也是人最常犯的错误。

  质疑是人走向真理的必然路径,也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必要基石,更是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的天网。它赋予人们一项基本权利,可以对假冒苹果之子虚乌有的香味说不!

  □鲍尔吉·原野(著名作家)

  你做哪种人

  □董恒波(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崇拜权威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的弱点。

  哲学家拿着一个蜡制的苹果,说是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于是就有人说闻到香味了,说闻到香味的人自然是一个喜欢迎合的人,这种人最会见风使舵。如果哲学家说:“看,这是一个已经变质的烂苹果!”恐怕这个人会立即附和:“是呀,我已经闻到了它的臭味了。”他也许边说边会捂着自己的鼻子呢。

  接下来说第二种人。他们对这个苹果究竟为何物不会轻易作出判断,虽然哲学家说是新摘来的苹果,虽然已经有人说闻到香味了,他们还是用手摸了一下后,用了一个设问句,“这是什么?”因为他们在用手摸了摸的刹那,就已经感觉有些不对了。自然的苹果与蜡制的苹果从颜色上看,或者没有太大区别,但手感会告诉人们,哲学家说的是谎言。

  还有第三种人。自己明明没有闻到香味,可是他不说自己没闻到,他把责任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说“我感冒了”。感冒了鼻子自然没有嗅觉,就样说很艺术,不得罪人,既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理由,也找到了借口和心理安慰,毕竟自己没有奉承地去说假话呀。在生活中,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三种人因为自己对问题的阐述方式和认知态度,在当今社会的境遇将大相径庭。见风使舵者因会“来事”,会讨好哲学家,一般来说他们吃得开,在学术上能够左右逢源。(第一种人中多有属盲目迷信权威者,当另论)而第三种人属明哲保身,虽不愿逢迎权威,也不枉吐谎话讨好上级。于人于己尺度把握得十分可以。第二种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哲学家,大胆地发出提问。这样的人应该得到人们的敬重。

  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对睁着眼睛说瞎话者,给予一定的制裁,应该让他们尝到说瞎话的苦果。比如上文当第一种人说“已经闻到香味了”之后,就立刻将那个蜡制的苹果塞在他的嘴巴里!

  除第一种人外,另外两种人的处事方式,你选择哪一个都可以,权力在你自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